美國總統唐納·川普於2025年9月25日宣布,將從10月1日起對包括藥品、重型卡車、廚房櫥櫃、浴室 تجهيزات以及軟墊家具在內的多項進口商品實施新的關稅。 這項政策旨在減少美國的貿易逆差,並保護國內產業免受「不公平的外部競爭」。川普總統在社群媒體上表示,這些措施是為了應對其他國家大規模「傾銷」產品進入美國市場的行為,並以國家安全為由進行辯護。
具體關稅措施包括:對品牌或專利藥品徵收100%的關稅,除非藥品製造廠位於美國境內且已開始動工或正在建設中;對所有在美國以外製造的重型卡車徵收額外25%的關稅,以支持美國本土製造商;對廚房櫥櫃、浴室 تجهيزات及相關產品徵收50%的關稅;對軟墊家具徵收30%的關稅。 這些新關稅的宣布引發了廣泛關注。藥品行業的代表警告說,這可能會導致藥品價格翻倍,並對美國民眾的健康造成影響。美國商會則呼籲政府不要實施新關稅,指出許多進口來源國是美國的盟友,並未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此舉延續了川普政府一貫的貿易政策,此前已對來自墨西哥、加拿大和中國的產品實施了類似的關稅措施。例如,在2025年3月,美國對墨西哥產品提高了25%的關稅,而在2月也對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的產品實施了25%的關稅。 這些關稅措施預計將對國際貿易關係和受影響行業的經濟前景產生重大影響。例如,墨西哥是美國中重型卡車的最大出口國,研究顯示自2019年以來,從墨西哥進口的這類車輛已翻了三倍。對商用車輛徵收更高的關稅可能會增加運輸成本,與川普總統旨在降低通膨的承諾背道而馳。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美國的貿易逆差問題長期存在,經濟學家普遍認為這與國內儲蓄與投資失衡有關。雖然關稅可能在短期內影響特定產業,但其長期效果以及對全球經濟的整體影響仍有待觀察。過去的經驗表明,關稅可能引發報復性措施,並導致全球貿易格局的重新調整。例如,在川普政府的第一任期內,對中國商品徵收關稅引發了貿易戰,導致雙方互相加徵關稅。
此外,美國藥品進口額在2024年接近2330億美元,這項針對藥品的關稅政策,特別是針對品牌藥品,可能會對美國的醫療保健體系和消費者產生深遠影響。一些製藥公司已宣布計劃增加在美國的製造投資,以應對潛在的關稅影響,這也反映了企業在不斷變化的貿易環境中尋求策略調整的趨勢。例如,禮來(Eli Lilly)、嬌生(Johnson & Johnson)、默克(Merck)、羅氏(Roche)和諾華(Novartis)等公司都公開表示將增加在美國的製造設施投資,儘管新產能的建設和認證需要數年時間。 這些政策的實施,不僅影響著進出口商和製造商,也可能間接影響到消費者,特別是在家居裝飾和汽車行業。例如,對櫥櫃和家具徵收關稅可能會增加建築商的成本,進一步推高房價,尤其是在住房短缺和抵押貸款利率高企的背景下。這些措施的長遠影響,以及它們如何重塑全球生產和貿易格局,將是未來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