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於2025年9月26日宣布,將對歐洲生產的品牌藥品和專利藥品實施100%的關稅,此舉預計於10月1日生效。此項政策旨在鼓勵製藥公司將生產基地移至美國,並為已在美國動工興建廠房的企業提供豁免。此消息一出,立即引發歐洲製藥業的震盪,包括諾和諾德(Novo Nordisk)、羅氏(Roche)、諾華(Novartis)和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等主要公司的股價應聲下跌,跌幅約在1.8%至2%之間。
這項關稅措施為全球製藥產業投下變數,也凸顯了地緣政治與經濟因素對全球供應鏈及醫療照護可及性的深遠影響。美國市場對歐洲製藥公司而言是重要的營收來源,因此這項貿易爭端無疑將對其營運帶來嚴峻挑戰。市場普遍關注,歐洲藥企將如何評估潛在衝擊,並採取何種策略調整以減輕影響。同時,尋求美國當局的進一步釐清與潛在豁免的可能性,也成為產業的當務之急。此類貿易議題的解決,對於該產業的穩定與成長至關重要。
據報導,美國進口藥品和藥用產品在2024年的總值接近2330億美元,其中約有60%來自歐洲聯盟。為應對潛在的關稅衝擊,包括阿斯特捷利康、羅氏、輝瑞、嬌生、諾華和賽諾菲等大型藥企,今年已紛紛宣布在美國進行數十億美元的投資計畫,以擴大美國的製造產能。例如,阿斯特捷利康已宣布計畫到2030年在美國投資500億美元,而羅氏也計劃在未來五年內投入500億美元。這些投資不僅是為了規避關稅,更是為了鞏固其在美國市場的地位,並響應美國政府推動國內製造的政策方向。
然而,此舉也引發了對藥品價格和供應鏈穩定性的擔憂。有專家指出,如此高額的關稅可能會推高藥品成本,並可能導致供應鏈中斷,進而影響患者獲得救命藥物的權利。此外,將生產基地轉移至美國不僅成本高昂,也需要耗費相當長的時間來建立實質性的產能,預計至少需要3至5年。這項政策的長遠影響,以及它是否能真正達到鼓勵美國本土製造的目的,仍有待觀察。這場貿易風波不僅考驗著製藥企業的應變能力,也將重塑全球製藥產業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