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隼鳥號2號(Hayabusa2)探測器從近地小行星龍宮(Ryugu)採集的樣本,最近的分析揭示了該小行星母體在形成超過十億年後仍有水流活動的證據。這一發現顛覆了先前認為小行星上的水活動僅發生在太陽系早期階段的假設。
這項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上的研究,利用了鑭(Lu)和鉿(Hf)的同位素分析來測定流體活動事件的年代。研究結果表明,一次對龍宮母體的小行星撞擊事件,導致岩石破裂並融化了埋藏的冰,進而讓液態水滲透到小行星內部。此發現意味著,類似龍宮這樣富含碳質的小行星可能比先前認為的保留了更長久的冰,並在更長的時間尺度內將水輸送到地球。這對理解地球早期海洋和氣候的形成具有重大意義,可能意味著早期地球接收到的水量比現有模型預測的要多出兩到三倍。
隼鳥號2號任務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執行,於2020年成功將龍宮的樣本帶回地球。這些樣本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線索,深入了解原始小行星的組成和歷史,極大地增進了我們對早期太陽系演化的認識。透過分析樣本中的鑭和鉿同位素,科學家們得以追溯這些地質過程發生的時間。異常高的鉿與鑭同位素比例,暗示著液態水曾從礦物質中浸出鑭。
這種晚期流體活動的證據,挑戰了早期水活動僅限於太陽系形成初期的觀點,顯示了小行星內部複雜且長期的水文地質過程。這項研究不僅深化了我們對小行星演化的理解,也促使我們重新審視地球及其鄰近行星獲取水和其他揮發性物質的途徑。透過對龍宮樣本的深入研究,科學家們正逐步解開太陽系早期歷史的謎團,並為理解地球生命的起源提供關鍵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