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墨西哥州阿拉摩龍化石揭示恐龍在小行星撞擊前仍蓬勃發展
编辑者: Tetiana Martynovska 17
在新墨西哥州西北部的聖胡安盆地(San Juan Basin)內的納什奧伊比托層(Naashoibito Member)中,一項引人注目的古生物學發現,為非鳥類恐龍滅絕前的最後紀元提供了新的見解。這些出土的遺骸描繪了一個複雜且生機勃勃的生態系統,它存在於距今 6600 萬年前那場災難性的大規模滅絕事件發生之前。這項發現直接挑戰了過去的論述,即在天體撞擊地球之前,恐龍族群已經普遍衰退的觀點。
北美洲北部地區,例如地獄溪層(Hell Creek Formation),主要以三角龍(Triceratops,有角恐龍)和埃德蒙頓龍(Edmontosaurus,鴨嘴龍)等物種為代表。然而,在新墨西哥州南部的遺址中,卻發現了巨型阿拉摩龍(Alamosaurus)的確鑿證據。這種蜥腳類恐龍被認為是地球上行走過的最大生物之一,估計身長接近 100 英尺(約 30 公尺),體重超過 30 噸。如此龐大的草食性動物在奇克蘇魯伯(Chicxulub)撞擊發生前的極短時間內,仍在南方領土上繁衍生息,這強烈暗示了該地區的生命力極為旺盛,徹底駁斥了大陸範圍內生命力衰竭的說法。
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新墨西哥州立大學的助理教授安德魯·弗林博士(Dr. Andrew Flynn)強調,數據有力地表明,在滅絕事件發生前夕,這些宏偉的生物在北美洲南部緯度地區仍然活躍且繁榮。為了精確鎖定化石的年代,研究團隊運用了精密的年代測定技術,包括古地磁極性地層學(magnetic polarity stratigraphy)和輻射定年法(radiometric dating)。他們的分析將證據的時間範圍精確地限制在白堊紀末期邊界(end-Cretaceous boundary)之前的短短 38 萬年內。
這項嚴謹的年代測定工作,詳細載於題為《晚期倖存的新墨西哥恐龍揭示白堊紀末期的高度多樣性與地域性》(Late-surviving New Mexican dinosaurs illuminate high end-Cretaceous diversity and provinciality)的研究報告中,並刊登於 2025 年 10 月 23 日的《科學》(Science)期刊上。該研究強調了恐龍的生態領域並非鐵板一塊,而是展現出獨特的地域性動物群,在面對全球性重置之前,各自擁有不同的發展軌跡。對這些南方生態系統的深入調查,揭示了在那個終結時期,生命擁有比先前假設更豐富、更具韌性的面貌。這項發現將敘事焦點從恐龍的緩慢衰亡,轉向由壓倒性的外部力量所導致的突然且戲劇性的終結,為理解地球生命史上的關鍵轉折點提供了寶貴的視角。
來源
CNN International
NMSU professor’s research uncovers last-surviving dinosaurs in New Mexico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