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考古新證:拿破崙遠征俄羅斯潰敗,沙門氏菌與類鼻疽成隱形殺手
编辑者: Tetiana Martynovska 17
近期一項分子考古學研究,透過對歷史遺骸的DNA分析,為拿破崙一世於一八一二年遠征俄羅斯的慘烈結局提供了更精確的病理學視角。這項發表於二〇二五年十月二十四日《Current Biology》期刊上的研究,將焦點從傳統上認為的主因轉向了微觀層面的病原體,揭示了疾病在這次軍事史上重大轉捩點中的關鍵作用。
由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的尼古拉斯·拉斯科凡(Nicolás Rascovan)領導的研究團隊,從立陶宛維爾紐斯一處集體墓地中,成功提取了十三位士兵的牙齒樣本進行DNA分析。這些士兵的遺骸位於法軍從俄羅斯撤退的必經之路上。研究的重大發現是,除了歷史記載中常被提及的斑疹傷寒外,分析結果明確指向了兩種額外且致命的病原體:「腸炎沙門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它引發副傷寒;以及「疏螺旋體」(Borrelia recurrentis),它導致回歸熱。令人意外的是,研究並未在這些樣本中找到傳統上被認為是主因的斑疹傷寒病原體——「普氏立克次氏體」(Rickettsia prowazekii)。
這項分子證據強烈暗示,拿破崙的六十萬大軍(其中法軍約二十七萬,其餘為盟友部隊)在面對俄羅斯廣袤的疆域、焦土政策與嚴酷冬季氣候時的潰敗,並非單一因素所致,而是多重傳染病相互作用的結果。歷史記載顯示,這場遠征的傷亡極為驚人,總計高達數十萬人,其中因疾病和凍傷而逝去的遠超戰場陣亡人數,估計高達二十二萬人。研究的精確性仰賴於先進的古基因組學技術,研究人員採用了系統發育驅動的驗證流程,對低覆蓋度的病原體DNA進行了嚴格的分子鑑定。
這次的科學發現,不僅為歷史學家提供了新的分子證據,更像是一次深刻的提醒。拿破崙在佔領莫斯科後被迫撤退,隨後在別列津納河戰役後殘部返回波蘭,標誌著其帝國由盛轉衰的關鍵時刻。當軍隊的基礎健康防線被內在的病原體瓦解時,再強大的戰術部署也難以抵禦這股無形的洪流。這項研究讓我們得以更清晰地理解,在宏大的歷史敘事背後,個體生命與微小生命體的相互牽引,如何共同塑造了帝國的興衰。
來源
News Flash
Ars Technica
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
The Washington Post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