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洲冰下花崗岩地盾:此項發現將重塑冰川行為模型

编辑者: Uliana S.

科學界在 2025 年 10 月獲得了確鑿的證據,證實了在西南極洲的冰層下方存在著巨大的地質結構。英國南極調查局(British Antarctic Survey, BAS)的研究人員宣布,他們在派恩島冰川(Pine Island Glacier)的接觸線正下方,發現了一塊巨大的花崗岩板塊。這塊龐大的地層估計厚度達 7 公里,延伸長度約 100 公里。它的發現,也為先前在古津山脈(Hudson Mountains)火山頂上發現的粉紅色花崗岩漂礫的起源,提供了關鍵的線索。

這些與周遭地貌形成鮮明對比的零散石塊,長期以來一直是地質學上的未解之謎。科學家們透過將它們的位置與空中記錄的重力異常數據進行比對,成功地將這些漂礫與單一的地下岩體聯繫起來。放射性同位素分析結果顯示,這塊花崗岩本身形成於侏羅紀時期,約在 1 億 7500 萬年前,這使其比大多數周圍的岩石都要古老得多。這項突破性進展,得益於先進的航空技術,特別是利用包括「雙水獺」(Twin Otter)飛機在內的設備,收集了高精度的重力測量數據。

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湯姆·喬丹博士(Dr. Tom Jordan)指出,這項發現為理解南極地貌的動態提供了無價的見解。了解冰下基岩的地質構造至關重要,因為它決定了冰層如何在其基礎上滑動,以及融水如何排出。這些因素直接影響了在快速變化的區域,例如南極洲融化速度最快的派恩島冰川,其冰量流失的速度。

這些新獲得的數據,能大幅度地改進預測冰蓋行為的電腦模型,進而更準確地評估全球海平面上升的風險。分析冰層在過去的移動方式,例如大約 2 萬年前末次冰期期間的運動模式,使研究人員能夠更精確地調整這些預測工具。像這個花崗岩地盾一樣的隱藏地質特徵,如同指引標,揭示了控制地球狀態的深層機制。

這項發現與該地區的整體變化圖景相吻合。早期的研究,可追溯到 2017 年,已經揭示了派恩島冰川下複雜的地形,該地形影響著冰川的摩擦力和流速。此外,眾所周知,冰川的變薄和後退早在 1940 年代中期就已開始,這與氣候現象息息相關。因此,花崗岩板塊的發現證實了一個觀點:地質基礎為冰蓋提供了先決條件,而外部因素則會啟動這些潛在的影響力。

來源

  • Почта@Mail.ru

  • Аргументы и Факты

  • Hi-Tech Mail

  • Techno Dzen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