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太空總署(ESA)的CryoSat衛星十年數據分析揭示了南極洲冰蓋下85個先前未知的冰下湖泊,使已知活躍冰下湖泊的總數大幅增加至231處。這項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為理解大陸的冰層結構及其對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響提供了關鍵見解。
這些隱藏在數公里冰層下的湖泊,在冰川的移動和穩定性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活躍的冰下湖泊會週期性地排水和再填充,為研究冰蓋基底的過程提供了獨特的窗口。研究還繪製了新的排水路徑,其中包括五個相互連接的湖泊網絡。科學家們指出,由於冰層覆蓋的厚度,直接觀測這些冰下事件極具挑戰性。此次研究透過CryoSat衛星的雷達測高儀,偵測到冰面高度的局部變化,這些變化反映了冰蓋基底湖泊的充填與排空週期。自2010年至2020年的觀測數據,使研究團隊能夠識別這些湖泊的位置、範圍,並監測其隨時間的變化。與先前全球僅觀察到36個完整的充填與排空週期相比,此次研究額外觀察到12個週期,總計達到48個,這顯示了冰下水文系統的活躍性與動態變化。
冰下湖泊的形成源於地球基岩的地熱以及冰層滑動時產生的摩擦熱。這些融水在冰層與基岩的交界處匯集,其存在能顯著降低冰層與基岩間的摩擦力,從而加速冰川向海洋的流動。研究人員強調,目前用於預測冰蓋對海平面上升貢獻的數值模型,往往未能納入冰下水文的影響。若未充分考慮這些隱藏的水體動態,未來海平面上升的預測可能被嚴重低估,估計到2300年可能因此低估高達兩公尺,對全球沿海地區構成重大威脅。
利茲大學的博士研究員薩莉·威爾遜(Sally Wilson)作為該研究的主要作者,解釋了在數百公尺冰層下進行觀測的難度,以及這些湖泊充填與排空過程可能長達數月甚至數年。利茲大學的安娜·霍格(Anna Hogg)教授則表示,發現冰下湖泊區域在不同週期中會發生變化,這表明南極冰下水文比先前認為的更為活躍,需要持續監測。歐洲太空總署的極地科學協調員馬丁·韋林(Martin Wearing)也指出,CryoSat任務的數據對於增進對極地地區及冰蓋動態的理解至關重要。
這項發現不僅擴展了我們對南極洲隱藏水文系統的認知,也為更精確地模擬冰蓋行為和預測全球海平面變化提供了寶貴的數據基礎。透過這些深入的科學探索,我們得以更全面地理解地球系統的複雜連結,並為應對氣候變遷挑戰提供更堅實的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