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家深入探究日常對話的心理機制

编辑者: Vera Mo

北 ग्राह大學的語言學權威比利·克拉克教授(Professor Billy Clark)正領導一項名為「產製與評估風格」的開創性研究計畫,此計畫獲得了萊弗休姆信託基金會(The Leverhulme Trust)為期兩年的重要研究獎助金支持。這項研究旨在深入揭示人們在日常對話中產製與理解訊息時所涉及的複雜心理歷程。

克拉克教授指出,當一個人以特定的語氣和非語言行為表達「我很累」時,其背後驅動這種溝通方式的思維過程為何?而聽者又是如何領會其真實意涵的呢?研究將探討這些溝通過程是源於明確的推理,抑或是更為自然的流露。此研究的核心理論基礎是「關聯理論」(relevance theory),該理論認為人類在理解他人意圖時,會運用一種內建的認知機制,透過「心智捷徑」來快速把握溝通者所期望傳達的意義。關聯理論的核心觀點是,溝通本質上是以「關聯性為驅動」的,人們在接收訊息時,會尋求在最小的認知努力下獲得最大的認知效益。

為驗證這些理論,研究團隊將採用實驗方法,要求參與者預測其陳述可能引發的正面或負面反應,並將這些預測與實際結果進行比對。此外,研究還將運用「刺激回憶」(stimulated recall)技術,讓參與者在表達完畢後立即回溯並解釋其溝通選擇的動機與過程,藉此揭示日常語言背後即時的思維運作模式。

此項研究不僅關注語言的表面訊息,更深入探討了人際互動的深層機制。心理學領域的研究顯示,對話不僅是資訊的交換,更是建立共同理解與協調思維的關鍵過程。神經科學的最新進展,例如透過同步腦波掃描(hyperscanning)技術,正逐步揭示大腦在對話過程中如何同步運作,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理解這些微妙而深刻的心理歷程,對於提升溝通的品質與人際連結的深度至關重要。

研究成果預計將集結成一本學術書籍,並可能為未來的教育資源開發提供寶貴的啟示。克拉克教授的研究專長廣泛,涵蓋語言語義學、語用學、語調意義及語義變遷等領域,他過往亦曾將關聯理論應用於文學文本的詮釋,以及探討身份認同的建構與歸屬。這項研究為我們理解人類溝通的本質提供了新的視角,揭示了日常對話中那些引導我們建立連結、分享意義的無形力量。

來源

  • The Northern Echo

  • New research could transform how we understand human interaction

  • Professor Billy Clark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