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摩洛哥高阿特拉斯山脈崎嶇的地景中,牧羊人如哈姆和他的兒子布拉欣,正透過一種名為「Assinsg」的古老口哨語言,延續著祖先的溝通方式。這種獨特的語言,在柏柏爾語中意為「口哨」,能夠傳遞長達2.5至3公里的訊息,成為在山區地形中聲音傳播的絕佳替代方案。口哨語言的原理相當直觀,透過吹奏出不同的音調和節奏來模擬口語詞彙,理解的關鍵在於長期的練習與傳承,如同學習走路或說話一般,自幼便開始學習。這種口哨溝通方式不僅在摩洛哥高阿特拉斯山脈地區被記錄,在全球其他地方,如墨西哥、加那利群島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地,也存在類似的口哨語言。據語言學家朱利安·梅耶爾(Julien Meyer)的研究,全球已有超過90種語言發展出其口哨版本。
然而,這項珍貴的文化遺產正受到嚴峻的考驗。鄉村人口外移是主要的威脅之一,許多家庭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條件而離開傳統的牧區。哈姆和布拉林居住的伊姆澤里村,就面臨著基礎設施匱乏的問題,缺乏基本的水電供應,這促使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遷往城市。這種人口結構的改變,直接威脅到與游牧畜牧業緊密相連的口哨語言的存續。此外,近年來嚴峻的乾旱氣候變遷,也對傳統的畜牧生活方式造成了巨大衝擊。牧羊人為了尋找牧草,不得不進行長途跋涉,這打亂了以季節性遷徙為基礎的傳統生活模式。
研究員法蒂瑪-扎赫拉·薩利赫(Fatima-Zahra Salih)正積極投入記錄這項口哨語言,並爭取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儘管面臨重重挑戰,保存這項文化遺產的努力仍在持續。布拉欣·阿姆勞伊(Brahim Amraoui)領導著一個致力於保護這項文化遺產的協會,而他的兒子穆罕默德(Mohamed)是少數仍在學習和使用這門語言的年輕一代。他們懷抱著希望,期望透過持續的努力和有利的環境條件,讓這獨特的溝通方式得以延續。這種口哨語言不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承載著世代記憶與文化認同的寶貴資產,其存續關乎著一個古老社群的靈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包括摩洛哥的「西部高阿特拉斯山脈的塔斯基溫武術舞蹈」在內的15項元素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顯示出國際社會對保護這類獨特文化表達方式的重視。儘管口哨語言尚未被正式列入,但其文化價值與面臨的困境,使其成為潛在的保護對象。研究顯示,全球約有超過80種語言存在口哨版本,它們通常出現在地形複雜或森林茂密的地區,以克服距離和噪音的限制。這些口哨語言的存續,往往與傳統生活方式的延續息息相關,而鄉村人口外移和氣候變遷正是對這些傳統生活方式最直接的威脅。摩洛哥的牧羊人社群,正處於這場文化保衛戰的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