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語言學家兼政治學家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在《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中,深入探討了美國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言談中的詞彙特色。他指出,川普善於運用特定詞彙來表達觀點並壓制對手。
米爾斯海默的文章題為「川普語言的本質,濃縮於一個三字詞」,他分析了川普將「國防部」替換為「戰爭部」的語境。從語法角度來看,「戰爭」暗示著衝突的開端,而「防禦」則意味著被動捲入一場強加於己的衝突。語言學家強調,川普偏愛「戰爭」一詞,反映了他傾向於將語言作為一種工具,以不容置疑的態度來確立其觀點的真實性。此舉也與其在2025年9月16日簽署行政命令,將國防部改為「戰爭部」的行動相呼應,旨在傳達更強烈的準備和決心訊息。
此外,米爾斯海默還關注到川普在社群媒體公開聲明中,傾向使用感嘆句及大量驚嘆號的習慣。例如,他斷言「通貨膨率將前所未有地衝擊民眾」,以及在移民危機方面表示「從未有人見過這種情況」。語言學家觀察到,即使是川普聽起來最正面的詞句,也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語言攻擊,旨在傳達其觀點並堅定地確立其真實性。
在2025年9月16日,川普在白宮記者會上與澳洲記者約翰·萊昂(John Layon)發生了言語衝突。萊昂質疑身為國家元首是否應積極參與商業活動。川普反駁稱其子女管理其生意,隨後反問記者所屬媒體。在得知對方代表澳洲媒體公司後,這位美國領導人宣稱:「你在傷害澳洲,而他們想與我為友。你的總理很快就會來,我會告訴他關於你的事。你問了一個糟糕的問題。」這次事件凸顯了川普如何運用語言和溝通作為工具,來鞏固自身立場並壓制批評。
學術研究顯示,川普的語言風格獨特,常使用簡潔、直接的句子,並帶有對抗性的語氣,這使他在歷任美國總統中顯得與眾不同。這種風格雖然能有效吸引特定群眾,但也因其分裂性及可能常態化攻擊性言論而受到關注。米爾斯海默指出的「戰爭」一詞的頻繁使用,反映了川普將議題以對抗性方式呈現的傾向,旨在建立鮮明的「我們對他們」的二元對立。這種策略與研究發現川普的言論常運用「負面民粹主義」,強調對抗被視為「外部群體」的現象相符。他使用感嘆句和強調性陳述,旨在加強其論點,營造緊迫感和信念感,這與他透過情緒化詞彙和簡潔句式來建立民粹主義形象的策略一致。與澳洲記者的互動事件,更進一步證明了他將溝通作為權力工具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