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不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認知方式與世界觀。薩丕爾-沃爾夫假說,又稱語言相對論,提出語言的結構與詞彙能夠形塑其使用者的思維模式與對世界的理解。這一概念在語言學、認知科學乃至科幻文學領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由語言學家愛德華·薩丕爾及其學生班傑明·李·沃爾夫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提出,該假說認為語言能夠塑造我們感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沃爾夫觀察到,特定的術語能夠影響人們對情境的詮釋,進而可能導致不同的結果。例如,研究顯示,使用不同顏色詞彙的語言,可能會影響使用者對顏色的辨識速度和記憶。此外,某些語言中對空間關係的描述方式,例如使用絕對方位(東西南北)而非相對方位(左右前後),也可能影響使用者的空間認知能力。
科幻文學經常探討薩丕爾-沃爾夫假說,描繪出語言直接改變思想和社會的虛構世界。喬治·歐威爾的《一九八四》中的「新語」,便是旨在透過限制詞彙來約束思想的語言。山謬·R·德拉尼的《巴別塔17》則描繪了一種能夠改變感知並被用作武器的語言。泰德·姜的短篇小說《妳一生的故事》(後改編為電影《異星入境》)生動地展示了學習一種外星語言如何能使人獲得非線性時間感知能力。這些敘事突顯了語言與認知過程之間深刻的聯繫。
當代研究持續深入探討語言相對論,例如「ALIGN:用於大型語言模型跨文化泛化的詞彙聯想學習」等研究,正試圖理解人工智慧如何能更好地掌握具有文化特異性的語言。這項持續的探索證明了該假說的持久相關性。儘管早期對該假說有過於極端的詮釋,認為語言完全決定思想,但目前的學術觀點更傾向於認為語言對認知具有更為細微和深遠的影響。這種不斷演進的理解,持續激勵著學術研究與創意表達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