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庫爾努爾的阿卜杜勒·哈克大學前副校長穆扎法爾·阿里·沙赫米里教授,近期發表一項深入探討古蘭經隱喻語言的學術研究,強調其深遠的普世性。經過超過二十五年的鑽研,沙赫米里教授辨識出史無前例的156種獨特隱喻,指出這些象徵性表達不僅是語言的修飾,更是傳達精神真理、使抽象概念易於理解的關鍵媒介。
沙赫米里教授的研究指出,古蘭經的隱喻與其他文學作品中的隱喻不同,後者常受特定文化背景限制,而古蘭經的隱喻則源於人類共通的經驗。例如,「光」象徵引導,「黑暗」則代表偏離正道。這種普世性使得古蘭經的訊息能夠超越語言和地域的藩籬,例如經文「祂將他們從黑暗中引導出來,進入光明」(古蘭經2:257)或將胎兒發育描述為「在三層黑暗之中」(古蘭經39:6),這些意象在不同文化和時代都能引起共鳴。
這項研究的成果將收錄於他即將出版的新書《古蘭經隱喻的藝術宏偉及其對烏爾都語和波斯語文學的影響》。沙赫米里教授的研究將隱喻歸類為13個範疇,他對此的興趣始於1992年,當時他重新審視了《山洞章》(Surah Kahaf, 18:11)中「擊打」一詞的用法,發現古蘭經的隱喻常超越字面意義,發展出更深層的涵義。
沙赫米里教授的研究成果,特別是關於古蘭經隱喻的普世性,已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有學者指出,古蘭經的隱喻之所以能跨越文化和時代,是因為它們觸及了人類共同的情感和經驗,例如將不信者比喻為「聾、啞、盲」,象徵其無法領悟真理。這種超越性的表達方式,使得古蘭經的訊息能夠觸動不同背景的讀者,深化他們對經文的理解與連結。
這項結合了語言學與靈性的綜合性研究,為讀者提供了更豐富的視角來理解古蘭經歷久不衰的訊息,以及它如何跨越數個世紀持續塑造思想和引導行動。古蘭經的隱喻,如同指引方向的燈塔,在紛擾的世界中為尋求者提供清晰的指引與啟示,展現了其作為神聖啟示的深刻智慧與永恆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