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劃時代研究發現,人類的自發性對話中存在一種跨越語言和文化的宇宙節奏。研究指出,全球範圍內的人類對話,無論使用何種語言,都傾向於以大約每1.6秒為一個週期,將語音劃分為稱為「語調單位」(intonation units, IUs)的結構。
這項由Dr. Maya Inbar領導,並與Eitan Grossman教授及Ayelet N. Landau教授共同完成的研究,分析了來自27個語系、48種語言的超過650份錄音。透過創新的演算法,研究團隊自動識別出語句中的語調單位,這些單位是語音中帶有音高、響度和時序變化的短語。研究結果顯示,這些語調單位在協調理解、順暢交流、輪替發言及資訊吸收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同時也為兒童學習語言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更引人深思的是,這種約1.6秒的語調單位節奏,與大腦中與記憶、注意力及自主行動相關的低頻活動模式驚人地吻合。Grossman教授指出,語言的普遍特徵並非獨立於我們的生理與認知之外,這項研究強化了語調單位作為語言普遍特徵的觀點。Landau教授在認知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特別是關於大腦節律如何促進感知和注意力功能,也為此提供了佐證,顯示了語言節奏與大腦運作之間深刻的協同關係。
這項發現不僅證實了語調單位是語言的普世結構,更揭示了語言的時序組織方式深深植根於人類的認知與生物學基礎。它為理解資訊在動態溝通環境中的流動方式,以及透過對話建立社會連結的機制,提供了寶貴的視角。這種跨越語言的共同節奏,彷彿是人類心靈深處一種無聲的共鳴,提醒我們在語言的萬千姿態之下,存在著一股連結所有人的共同脈動。
這項研究的意義深遠,對於開發更具人性化的AI語音系統、改善語言治療方法,以及深化對神經系統功能的理解,都具有重要的啟示。它鼓勵我們以更開闊的視野看待溝通,認識到即使在最日常的對話中,也蘊含著一種超越表象的、促進理解與連結的深層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