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香鯨鳴聲揭示類比人類元音與雙元音的光譜模式
编辑者: Vera Mo
一項於2025年11月12日發布的研究,由專注於鯨豚翻譯倡議的非營利組織「鯨豚翻譯倡議」(Project CETI)與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共同主導,揭示了抹香鯨的交流中存在與人類元音(vowels)和雙元音(diphthongs)相似的光譜模式。這項發現為理解非人類智慧的複雜性提供了關鍵線索,並暗示了鯨魚可能以結構化的方式傳遞意義。
該研究團隊在分析個體抹香鯨的尾音(coda)層級時,辨識出兩種離散的模式,分別被命名為「a-coda元音」和「i-coda元音」。鯨魚在結構化的對話中交換這些元音,研究同時報告了數種涉及頻率上升、下降或組合的「雙元音」模式。Project CETI 成立於2020年,是一個運用尖端機器學習和機器人技術來監聽和翻譯抹香鯨通訊的組織,其科學團隊匯集了人工智慧、自然語言處理、密碼學家、語言學家、海洋生物學家、機器人專家及水下聲學專家等跨領域人才。
解讀的關鍵步驟之一在於調整時間差異的感知,因為人類的元音依賴快速振動的聲帶產生,而抹香鯨的尾音則是由速度慢得多的聲唇(phonic lips)所發出。一旦將時間因素排除,這些聲學模式便清晰到足以使用人類字母進行轉錄。Project CETI 的語言學組長 Gašper Beguš 博士指出,從語言學角度來看,這種與人類元音系統的相似性非常引人注目;Beguš 博士同時也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語言學副教授,他將類似的工具應用於抹香鯨的點擊序列分析中。
Project CETI 的創始人兼總裁 David Gruber 博士強調,這項研究證明了抹香鯨演化出了一種「完全獨立的產生元音的方式」。Gruber 博士的研究領域橫跨動物溝通、氣候科學和海洋生物學,他過去的研究曾發現首批生物螢光海龜,以及超過200個生物螢光和生物發光物種。該組織的田野研究主要集中在東加勒比海的多米尼克島(Dominica)海岸外水域。
儘管存在這些發現,學術界仍有不同聲音。例如,在聖安德魯斯大學研究抹香鯨超過三十年的海洋生物學家 Luke Rendell 博士認為,將其比擬為元音是「完全沒有根據的」,並指出研究團隊未充分排除錄音偽影的可能性。然而,Project CETI 的科學家們正持續收集數據,以探究這些模式是否可能編碼了鯨魚的情緒狀態,並進一步研究節奏、速度、裝飾音和自由速度(rubato)等元素是否帶有特定的溝通意圖,這可能為語言學中的「雙重結構」(duality of patterning)現象提供非人類物種的首例。Project CETI 的願景是,解碼鯨魚的語言將有助於推動對鯨魚和其他海洋生物的政策保護。
來源
Benzinga
National Geographic
Project CETI
閱讀更多有關此主題的新聞: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