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於2025年8月4日正式宣布退出《中程核力量條約》(INF Treaty),這項1987年簽署的軍備控制協議至此終結。該條約原旨在禁止射程介於500至5,500公里的陸基巡弋飛彈和彈道飛彈,對減少核武庫曾扮演關鍵角色。此舉源於美國長期指控俄羅斯違反條約,特別是其開發和部署9M729飛彈。美國總統川普曾就此提出警告,並威脅若在2025年8月8日前未能達成外交解決方案,將實施經濟制裁。克里姆林宮則認為,美國的「金穹」飛彈防禦計畫可能促使俄美恢復軍備控制談判。俄羅斯退出條約及其引發的緊張局勢,凸顯了核軍備控制日益加劇的不穩定性,對全球安全構成重大影響。
《中程核力量條約》由美國總統雷根與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於1987年簽署,旨在消除一整類核武器,是冷戰時期緩和核軍備競賽的重要一步,促成了約2,700枚飛彈的銷毀並建立了嚴格的核查機制。然而,近年來,美國指控俄羅斯開發和部署違反條約規定的飛彈,如9M729飛彈,導致雙方關係緊張。儘管美國已於2019年宣布退出該條約,俄羅斯此前一直維持其單方面暫停部署相關飛彈的立場,直至此次正式宣布退出。俄羅斯的退出被視為一種地緣政治施壓策略,旨在削弱西方團結並常態化核威脅。俄羅斯將責任歸咎於美國及其盟友,聲稱美國計劃在歐洲和亞太地區部署中程飛彈對其構成威脅。分析指出,俄羅斯此舉可能加劇地區不穩定,並對現有的軍備控制架構,包括《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New START),構成潛在威脅,並可能引發新一輪軍備競賽,特別是考慮到其近期在烏克蘭衝突中使用了類似的飛彈系統,例如「奧列尼克」(Oreshnik)飛彈。國際社會對此表示擔憂,認為此舉可能導致全球核風險升高,並可能重演冷戰時期歐洲飛彈危機。專家指出,中程飛彈因其飛行時間短,極易引發誤判,增加全球核衝突的可能性。俄羅斯此舉也可能影響其與美國及其他國家在軍備控制領域的未來合作,並對全球戰略穩定帶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