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證實星際天體3I/ATLAS為彗星 揭示其古老起源與軌道特徵
编辑者: Velgush Света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於2025年11月19日星期三發布最新圖像與科學數據,正式確認了星際天體3I/ATLAS的自然本質為一顆彗星,此舉平息了外界對其可能具備人工起源的猜測。此次確認基於多個儀器的觀測結果,包括環繞火星運行的探測器所採集的影像,為科學界提供了堅實的依據。3I/ATLAS是繼1I/ʻOumuamua和2I/Borisov之後,人類確認的第三個穿越太陽系的星際訪客,其獨特性質使其成為天文學研究的焦點。
該天體最早於2025年7月由位於智利里奧烏爾塔多的NASA資助的ATLAS(小行星陸地撞擊持續報警系統)望遠鏡首次偵測到,當時它距離太陽約4.5個天文單位,表現為一顆極其暗淡的20等星體。隨後,其高達6.15±0.17的雙曲線軌道偏心率,正式確認了其星際來源。3I/ATLAS在2025年10月初以約1900萬英里的近距離掠過火星,並在2025年10月29日到達近日點,此時相對於太陽的速度達到每秒68公里。NASA科學任務局副局長Nicola Fox強調未見任何技術特徵,而NASA副局長Amit Kshatriya則明確表示,該天體「看起來和行為都像一顆彗星」。
科學界對3I/ATLAS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其非凡的背景。牛津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Chris Lintott指出,這顆彗星可能在超過80億年前就已形成,比太陽系(約45億年歷史)還要古老,是目前近距離觀測到的最古老天體之一。這種古老起源的推測,源於其可能來自銀河系的「厚盤」區域,該區域分佈著許多年長的恆星。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和SPHEREx的觀測結果顯示,3I/ATLAS的彗髮主要由二氧化碳(CO₂)構成,水(H₂O)含量極低,這與典型太陽系彗星在接近太陽時以水蒸氣為主的現象不同,暗示其形成環境與太陽系存在顯著差異。
儘管科學共識傾向於自然解釋,但圍繞3I/ATLAS的爭議並未完全平息。哈佛大學天文物理學家Avi Loeb曾公開質疑,基於其超乎預期的巨大質量和異常精準的軌道,該天體有30%至40%的機率可能是「外星技術產物」。然而,比利時太空航空研究院的研究指出,其極端的二氧化碳豐度可能源於數十億年星際旅行中,宇宙射線對一氧化碳冰長期輻射作用,形成了約15至20米深的「輻射外殼」,為其獨特化學組成提供了天然的解釋。
在軌道動態方面,3I/ATLAS預計將於2025年12月19日以約1.8個天文單位的距離最接近地球,隨後將在2026年春季通過木星軌道之外,並預計在2030年代初完全脫離太陽系行星區域,以約30公里/秒的速度永遠航行於銀河之中。NASA科學家Tom Statler將此彗星描述為一個寶貴的「窗口」,能讓我們窺見太陽系形成之前的深層歷史,這凸顯了即使在確認其彗星身份後,其科學價值依然極高。此次事件的背景還包括,由於美國政府的關閉,NASA在早期對該天體的異常現象未能及時發布官方聲明,間接助長了公眾的猜測。
來源
Deutsche Welle
Science Alert
NASA
Space.com
NASA
閱讀更多有關此主題的新聞: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