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退出歐洲反酷刑公約,但國內法律仍禁止酷刑

编辑者: Татьяна Гуринович

俄羅斯總統於2025年9月29日簽署一項法律,正式退出《歐洲防止酷刑公約》。此舉標誌著俄羅斯在羈押場所待遇方面的國際人權義務發生轉變,但俄羅斯國內法律仍持續禁止酷刑和虐待行為。

此項退出公約的法案此前已獲得國家杜馬於9月17日一致批准,並於9月24日獲得聯邦委員會支持。該公約旨在設立歐洲防止酷刑委員會(CPT),其專家有權訪問羈押場所以監察條件並預防酷刑。自2022年俄羅斯退出歐洲委員會以來,其在CPT的代表權一直被阻擋,俄羅斯方面表示,由於歐洲委員會阻撓選舉新成員的程序,俄羅斯已無權在CPT任職。

儘管退出該公約,俄羅斯憲法第21條仍保障個人尊嚴,並禁止酷刑、殘忍及其他形式的虐待。此外,2022年對俄羅斯刑法典第286條進行了修正,明確了「酷刑」的定義並確立了追究其適用的責任。然而,批評者認為,俄羅斯法律中缺乏獨立的酷刑罪名,該行為常被歸類為較輕的「濫用職權」等罪名,這可能導致懲罰與罪行不符,並使受害者難以獲得充分的補償。

人權組織「委員會反對酷刑」指出,退出公約標誌著俄羅斯境內歐洲人權監察體系的瓦解,剝奪了囚犯的正式國際保護,並可能導致人權狀況進一步惡化。另一方面,俄羅斯人權委員會成員葉娃·梅爾卡切娃認為,退出公約並不意味著國內合法化酷刑,俄羅斯法律依然禁止此類行為,國內法律框架的有效性將是關鍵。

俄羅斯自1996年加入歐洲委員會,並於1998年批准了《歐洲防止酷刑公約》。然而,由於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其被暫停權利,並最終於2022年退出歐洲委員會。此後,俄羅斯也退出了《歐洲人權公約》,終止了對歐洲人權法院裁決的義務。儘管如此,俄羅斯仍是《聯合國禁止酷刑公約》的締約國。

此次退出歐洲公約的舉動,在國際社會引發了對俄羅斯國內人權保障狀況的擔憂。雖然俄羅斯強調其國內法律的保護作用,但國際監察機制的缺席無疑為人權狀況帶來了不確定性。未來俄羅斯如何在其國內法律框架內有效預防和懲治酷刑,將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

來源

  • Deutsche Welle

  • Госдума единогласно денонсировала Европейскую конвенцию по предотвращению пыток

  • Совфед поддержал выход России из Европейской конвенции против пыток

  • Путин внес в Думу проект о денонсации Европейской конвенции против пыток

  • В СПЧ разъяснили планы России по денонсации Европейской конвенции против пыток

  • Россия может выйти из Европейской конвенции по предупреждению пыток. Что изменится и что про это говорят правозащитники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