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凱瑟琳·康諾利(Catherine Connolly)當選愛爾蘭第十任總統,這標誌著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反映出該國人民渴望變革和更廣泛代表性的訴求。康諾利以獨立候選人的身份參選,並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她在首輪偏好投票中獲得了約64%的選票。自1938年設立總統職位以來,這是最高的得票率紀錄。她的主要競爭對手是愛爾蘭共和黨(Fianna Fáil)的海瑟·漢弗萊斯(Heather Humphreys),其得票率約為29%。康諾利在都柏林城堡舉行的就職典禮上,特別強調了她將致力於推動社會包容性,並維護愛爾蘭傳統中立地位的承諾。
康諾利邁向國家最高職位的道路,是建立在近三十年持續的公共服務基礎之上。她的政治生涯始於1999年,當時她被選入戈爾韋市議會(Galway City Council),並隨後於2004年至2005年間擔任該市市長。儘管她在2006年之前曾是工黨(Labour Party)成員,但她後來轉為獨立人士,並於2016年當選為戈爾韋西區(Galway West)的眾議院議員(TD)。2020年,她創造了歷史,成為第一位當選議會副議長(Leas-Cheann Comhairle)的女性,這確立了她公正領導者的聲譽。這次總統選舉的勝利,得到了包括新芬黨(Sinn Féin)、工黨和社會民主黨(Social Democrats)在內的中左翼聯盟支持,預示著愛爾蘭政治格局發生了實質性的轉變。
康諾利接替了自2011年以來擔任總統的邁克爾·D·希金斯(Michael D. Higgins),成為愛爾蘭歷史上第三位女性總統。然而,儘管她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次選舉週期也揭示了更深層次的社會情緒。選舉委員會記錄到「遠高於尋常」數量的廢票。這些無效選票佔總投票數的13%,比上一次總統選舉的比例高出十倍以上。在某些選區,例如都柏林中西區(Dublin Mid-West),廢票的比例甚至高達21%,情況令人擔憂。
包括總理米霍爾·馬丁(Micheál Martin)在內的一些政治人物認為,這種現象直接反映了廣泛的公眾不滿或挫折感,政府必須正視並加以處理。在被視為無效的選票中,發現了寫有反政府口號的字樣,例如「沒有民主」和「歐盟傀儡」,以及其他非候選人的名字,這顯示了部分選民試圖在既定選項之外表達政治態度的意願。康諾利的當選尤其具有時代意義,因為愛爾蘭即將在2026年下半年接任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國。她以團結與和平為核心原則的總統職責,很快就會在國際舞臺上面臨嚴峻的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