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基本構型在軌建成以來,中國的天宮空間站已於2025年10月21日圓滿運行超過三年光景。這座國家級的太空實驗室,不僅是中國航太實力的體現,更成為一個開放的國際科技交流平台,持續為人類探索宇宙的共同事業注入新動能。 空間站的設計在軌壽命約為10年,但視具體使用和損耗情況可以延長至15年以上。
天宮站的運作,彰顯了其在科學研究上的深厚積澱。自投入使用以來,已完成了超過180項科學專案的部署與執行,累積了逾300TB的珍貴數據,涵蓋了人體生物學、微重力物理學以及尖端太空材料科學等多元領域。在這些前沿探索中,科學家們成功在軌完成了水稻「從種子到種子」的全生命週期培養實驗,這項成果在國際上尚屬首次。此外,在生命科學領域,軌道上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例如成功進行了人類胚胎幹細胞向造血祖細胞的分化研究。這些實驗的成果,為人類在太空中的長期生存與發展提供了關鍵的科學依據。
國際合作的篇章正隨著天宮站的穩步運行而持續展開。早在2025年2月,中國便與巴基斯坦簽署了選拔與訓練太空人的協定,預計這位來自巴基斯坦的科學家將在2026年完成選拔流程後,成為首位造訪天宮站的外籍航天員,這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發展」原則的具體實踐。
這種開放的姿態,在深空探測任務中亦有體現。早前的嫦娥六號任務,便搭載了來自法國、歐洲太空總署及義大利的四項國際載荷,並攜帶了巴基斯坦的小衛星,其在月球採樣返回後的分析,已揭示了月壤中新的岩石活動跡象、水含量分佈及內部磁場演化的新發現,該團隊隨後榮獲國際太空總會頒發的世界航太獎。同時,天問一號任務也積極與國際夥伴共享資源,曾與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及歐洲太空總署(ESA)共享軌道數據以優化防撞能力,並與ESA的太陽軌道器聯合開展太陽風研究,該任務亦在2022年獲得世界航太獎的肯定。
展望未來,中國的深空佈局更顯雄心。2025年5月成功發射的「天問二號」探測器,正執行人類首次小行星採樣返回任務,目標是探訪近地小行星2016 HO3並採集樣本,隨後前往311P小行星,預計整個任務將持續約十年,旨在深化對太陽系形成及小型天體的認知。在「十四五」規劃期間(2026-2030年),中國已規劃了更為宏大的深空探測藍圖,包括在2028年前執行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月球任務,以及規劃中的天問三號火星採樣返回任務,這些都將進一步鞏固中國在載人與無人太空探索領域的全球地位。
天宮空間站的持續運作,不僅是技術的展現,更是一種引領,它提供了一個超越地表紛擾的視角,讓人類的目光聚焦於共同的星辰大海,將挑戰視為拓展視野的契機,共同編織人類文明在宇宙中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