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正積極推動電動車的革新,預計於2025年實現自癒式電池的開發與應用,此項突破有望重塑電動車產業格局。這類電池不僅能顯著延長車輛的續航里程,還能降低車主的使用成本,並對環境產生更小的影響,與歐盟設定的2035年零排放目標不謀而合。
歐洲電動車市場在2025年呈現爆炸性成長,銷售量年年攀升。然而,電池衰退一直是影響其續航力和效能的主要瓶頸。自癒式電池的出現,能夠在故障發生前自行監測並修復內部損傷,有望徹底解決此一難題。
在歐盟資助的PHOENIX計畫下,來自比利時、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及瑞士的科學家們正測試自癒式電池的首批原型。 2025年3月
研究人員同時也在探索能提升電池容量的新材料。目前市面上普遍使用石墨,而矽正作為一種極具潛力的替代品嶄露頭角。矽的儲能密度遠高於石墨,但其在充電過程中會膨脹高達300%。自癒式電池的修復能力,恰好能應對此挑戰,進而實現更小、更輕、能量密度更高的電池,全面提升電動車的效率。
歐洲聯盟已立法規定,自2035年起僅允許銷售零排放車輛。為確保此轉型順利,汽車製造商必須克服電池成本、壽命及環境足跡等問題。自癒式電池的多面向解決方案,正為此鋪平道路。
PHOENIX計畫的名稱靈感來自於浴火重生的傳說神鳥,象徵著電池的再生與持續運作能力。來自歐洲多國的科學家們已在測試初期原型,並於 2025年3月
德國弗勞恩霍夫太陽能系統研究所的Johannes Ziegler解釋道:「我們的目標是延長電池壽命並降低其碳足跡,因為同一顆電池能夠自我修復。」瑞士電子與微技術中心工程師Yves Stauffer補充說:「目前我們僅監測基本參數,但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能在問題變得嚴重前做出反應的預警系統。」同中心化學家Liu Sufu進一步闡述:「我們正致力於開發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電池,這意味著電動車將需要更小的電池,更輕的車身,以及更長的續航里程。」
儘管自癒式電池的概念在幾年前聽來仍像天方夜譚,但如今真實的原型已在接受測試。若一切順利,這項技術有望在未來十年內普及。對駕駛者而言,這意味著擺脫對電池快速損耗的擔憂;對汽車製造商而言,這提供了推出更具吸引力且環保車款的機會;對環境而言,這則為電動化轉型提供了快速且永續的途徑。
自癒式電池或許能最終消除人們對電動車的最後疑慮。若此技術成功落地,我們的汽車將能行駛更久、更遠,且對地球的負擔更小。歐洲實驗室中,或許正孕育著交通運輸的未來。若此技術獲得成功,數年後回首,我們可能會將電池故障與昂貴更換的時代,視為一段短暫的過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