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巴爾幹半島和土耳其的飲食文化中,一項利用紅木蟻(Formica rufa group)製作優格的古老發酵技藝正被重新發掘。這項曾一度瀕臨失傳的傳統,如今透過科學研究得以重現,這項研究是與米其林星級餐廳的廚師合作進行的,為現代美食界帶來新意,並展現了古老智慧與創新技術的結合。
研究顯示,螞蟻及其體內的微生物群落(ant holobiont)在牛奶發酵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這些微生物能產生獨特的酸類和酶,對優格的酸化和凝固至關重要。螞蟻攜帶的乳酸菌和醋酸菌,與傳統優格和酸麵團中的菌種相似,能在牛奶中繁殖,並引入蟻酸、乳酸和醋酸,有助於優格的形成與質地調整。此外,螞蟻和其共生菌產生的蛋白酶,還能作用於酪蛋白,進一步影響優格的質地。這項發現證實了傳統做法的科學依據,並為理解早期人類如何運用自然資源提供了新視角。
與現代工業化生產的優格相比,傳統發酵方式保留了更豐富的微生物多樣性,這不僅能帶來更複雜醇厚的風味,也可能蘊含獨特的營養價值。研究指出,傳統優格的細菌多樣性通常高於現代製備的優格,使得螞蟻優格在風味和質地上可能呈現更豐富的層次。
將昆蟲納入食品生產鏈,也契合了當前對永續發展的追求。相較於傳統畜牧業,昆蟲養殖對環境影響更小,所需的土地、水和飼料相對較少,且產生的溫室氣體較低。這使得昆蟲成為一種極具潛力的替代蛋白質來源,有助於應對全球糧食安全和環境挑戰。儘管食用昆蟲在某些文化中仍面臨接受度的挑戰,但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和創新應用的出現,這種觀念正逐漸轉變。
據估計,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到97億,這將需要大幅增加糧食生產。蟋蟀、麵包蟲和黑水虻幼蟲等昆蟲已被視為蛋白質、胺基酸、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寶貴來源。昆蟲作為食品的市場在2023年估計為6.023億美元,預計在未來十年內將增長到31億美元。
然而,儘管前景廣闊,安全食用昆蟲仍需仔細考慮。存在與有害細菌、寄生蟲和過敏原相關的潛在風險。在歐盟,用於食用的昆蟲必須符合嚴格的安全規定,包括巴氏殺菌以消滅潛在危險微生物。對甲殼類動物過敏的人應謹慎,因為可能發生交叉反應。儘管如此,在適當的養殖和加工條件下,昆蟲可以成為人類飲食中安全且營養豐富的補充,提供獨特的風味品質,並有助於建立更永續的糧食系統。
螞蟻優格的出現,不僅是一項引人入勝的食品創新,更是對傳統飲食文化的致敬。它提醒我們,在追求現代化的同時,不應忘記那些蘊藏在古老技藝中的智慧。透過科學的視角,我們得以重新審視這些被遺忘的傳統,並將其轉化為具有現代意義的美味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