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於2025年8月12日至13日達到高峰的英仙座流星雨,是年度最受期待的天文現象之一。然而,今年觀賞的條件將受到近乎滿月的月光影響,預計每小時的流星數量將從理想狀態下的60-100顆,大幅減少至10-20顆,甚至更少。儘管如此,明亮的火流星仍有可能穿透月光的干擾,為觀星愛好者帶來驚喜。
英仙座流星雨的成因可追溯至彗星109P/Swift-Tuttle。這顆彗星的軌道週期約為133年,上次進入內太陽系是在1992年。當地球穿越這顆彗星遺留的塵埃軌跡時,這些微小的太空碎片進入地球大氣層並燃燒,形成我們所見的「流星」。
為了克服月光帶來的挑戰,專家建議採取一些觀賞策略。選擇光害較少、視野開闊的郊區或鄉村地帶是首要步驟。同時,給予眼睛至少30分鐘的時間適應黑暗的環境。觀賞時,將月亮置於背後,或尋找能遮擋月光的天然屏障,以減少眩光對視力的影響。最佳觀賞時間通常在午夜至黎明前,特別是凌晨2-3點,此時流星雨的輻射點最高,活動也最為活躍。
對於攝影愛好者,NASA提供了一些專業建議。建議使用具有手動設定功能的相機,搭配穩固的三腳架、廣角鏡頭和快門遙控器或計時器。將焦點手動設定至無限遠,並運用「500法則」來計算曝光時間,以避免星軌的產生。在月光較強的夜晚,可以考慮將月光納入構圖,利用其為前景增加體積和紋理,同時調整曝光以捕捉流星的軌跡。
儘管月光帶來了挑戰,2025年的英仙座流星雨仍是一次不容錯過的觀星機會。透過充分的準備和耐心,即使在月光下,也有機會欣賞到這場壯麗的宇宙表演。此外,在8月12日的清晨,金星和木星將在東方地平線附近形成美麗的合相,為觀星體驗增添另一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