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德勒斯登-羅森多夫國家研究中心(HZDR)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個開創性的模型,揭示了太陽磁場活動與太陽系行星引力拉扯之間存在著複雜的關聯。該模型指出,金星、地球和木星的運行軌道及其排列,如同宇宙指揮家,協調著太陽的能量輸出。數十年來,科學家們觀察到太陽約11年的太陽黑子週期,但其驅動機制一直是研究重點。HZDR團隊的研究將行星潮汐力確定為關鍵的節奏器,特別是金星、地球和木星大約每十一年一次的排列,被認為能週期性地推動太陽內部的磁發電機。
此模型進一步闡述了太陽內部被稱為羅斯比波的渦旋狀電流,這些動態特徵被認為是將行星的潮汐影響轉化為太陽磁場效應的媒介。研究還發現該模型與準二年週期振盪(QBO)有關,這是一種約每兩年發生的太陽活動波動。該模型不僅為QBO分配了精確週期,還指出它會導致太陽整體磁場輸出的衰減,這或許能解釋為何我們的太陽磁場活躍度比同類恆星低五倍。此外,模型預測的QBO週期約為1.723年,與觀測到的地面增強(GLE)事件的1.724年週期高度吻合,突顯了模型的解釋能力。透過對千年太陽活動數據與行星配置的統計分析,研究證實了「行星假說」,表明行星的引力影響在塑造太陽動態性質上扮演著基本角色,加深了我們對太陽系相互聯繫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