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界獲得了一項極具份量的論證,將關於現實本質的討論從純粹的臆測推向了嚴謹的科學範疇。由物理學家米爾·費薩爾博士(Dr. Mir Faizal)領導的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奧卡納根分校(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in Okanagan)研究團隊,提出了一項數學證明,排除了我們所處的宇宙是計算機模擬的可能性。這項重要的研究成果,已刊登於《應用全息物理學雜誌》(Journal of Applied Holography in Physics)上。
該團隊成員還包括勞倫斯·克勞斯博士(Dr. Lawrence Krauss)、阿爾沙德·沙比爾博士(Dr. Arshad Shabbir)和弗朗切斯科·馬里諾博士(Dr. Francesco Marino)。他們的研究核心奠基於基礎數學定理,特別是著名的哥德爾不完備定理(Gö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這項邏輯上的基石指出,在任何足夠複雜的正式系統中,總會存在一些無法透過該系統自身手段來證明的真理。科學家們運用此一原則,論證了要對物理現實的所有面向進行完整且一致的描述,必須依賴所謂的「非演算法理解」(non-algorithmic understanding)。
換言之,徹底描繪存在所需的知識,無法透過任何程式或模擬所依賴的、循序漸進的邏輯計算步驟來達成。身為知名宇宙學家及該研究的共同作者,勞倫斯·克勞斯博士強調了這些結論所帶來的深遠影響。他指出,任何模擬本質上都是演算法性的,必須服從預先設定的規則。然而,由於現實的基礎結構要求一種超越演算法的理解方式,我們的宇宙便不可能是某種程式設計下的產物。
費薩爾與克勞斯的研究證實,物理現實無法被完全簡化為計算模型,這無疑對那些試圖在超級電腦上重現整個宇宙的嘗試提出了嚴峻的質疑。這些發現對理論物理學,特別是量子重力領域,具有巨大的意義。現代物理學早已擺脫了牛頓關於物質的觀點,轉向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這些理論暗示,即使是空間和時間本身也不是最根本的實體,而是源自於所謂「柏拉圖領域」(Platonic realm)中更深層次的資訊結構。
因此,試圖僅透過純粹的計算來建立一個完整的「萬有理論」(Theory of Everything),註定會失敗。因為要掌握真理,需要的遠不止是簡單地遵循指令。這開啟了一條新的思路:存在的某些面向是透過機器無法獲得的其他形式的領悟來理解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每一位觀察者都是更廣泛過程的一部分,其中「理解」而非「計算」,才是通往知識的鑰匙。這項研究將「模擬假說」從哲學和科幻小說的範疇,提升至嚴謹的數學與物理學領域,為該理論提供了確鑿的科學反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