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科學家在有機材料中發現量子效應,預示太陽能技術的革命性突破

编辑者: Vera Mo

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們在永續能源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他們在某種有機半導體中揭示了一種前所未見的量子機制。這項發現於 2025 年 10 月 15 日正式公佈,極有可能徹底簡化並大幅降低太陽能電池板的製造成本。這項創新的核心在於,特定的有機分子展現出近乎理想的光能轉電能效率,其運用的量子行為過去一直被認為是無機金屬氧化物所獨有的特性。

這支由化學系與物理系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將研究焦點集中於一種名為 P3TTM 的有機自旋自由基半導體。這種化合物的關鍵特徵是每個分子都帶有一個不成對的電子,這賦予了它獨特的磁性與電學性質。當 P3TTM 分子形成薄膜時,它們的自由電子會開始有規律地相互作用,這種現象與凝聚態物理學中的基礎概念——莫特-哈伯德絕緣體(Mott-Hubbard insulator)——的概念相呼應。

弗里德爵士教授(Professor Sir Richard Friend)及其同事,包括雨果·布朗斯坦教授(Professor Hugo Bronstein)在內,觀察到光子被吸收後,會立即引發一個電子「跳躍」到相鄰分子。這個過程自然地產生了一對相反的電荷——正電荷與負電荷,隨後這些電荷便能以電流的形式被提取出來。此一現象成功克服了傳統有機光伏電池的根本限制:過往為實現有效的電荷分離,必須依賴複雜的電子供體和受體「三明治」結構。

根據 P3TTM 薄膜所製造的實驗性太陽能電池,其光電轉換效率接近百分之百,這意味著幾乎每一個被吸收的光子都能轉化為有效的電能。這項成就為開發更簡單、更輕便、更具經濟效益的太陽能電池板鋪平了道路。值得一提的是,這項發現的時間點,恰逢莫特爵士(Sir Nevill Mott)誕辰 120 週年紀念日附近,他的研究奠定了固體中電子相互作用理解的基礎,使得這次量子效應的發現更具象徵意義。

科學家們認為,這不僅僅是一項技術上的精進,更是全球轉向可再生能源背景下,推動太陽能解決方案更廣泛應用的絕佳契機。這種全新且自給自足的機制,有望超越先前有機模組所創下的最高效率紀錄,為創造出可整合到幾乎任何表面上的柔性、超薄且多功能的能源裝置,開啟了無限的可能性與廣闊的前景。

來源

  • TIP.ba

  • ScienceDaily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