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中的新型生物標誌物有助於癲癇的快速診斷

编辑者: Maria Sagir

在2025年10月,科學界獲得了一項重要的證實,即透過血液分析,癲癇的診斷方式可能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一個跨學科的研究團隊,成員包括來自阿根廷國家科學技術研究委員會(CONICET)、萊盧瓦爾研究所基金會(FIL)以及布宜諾斯艾利斯義大利醫院(Hospital Italiano de Buenos Aires)的專家,發現了癲癇患者代謝特徵的顯著變化。這項成果為開發快速檢測奠定了基礎,其簡便性可與測量血糖水平的分析相媲美,有望徹底革新臨床診斷流程。

為了進行這項研究,科學家們採用了高精度的核磁共振(NMR)光譜儀對血清樣本進行分析,該儀器的工作頻率為600 MHz,確保了測量結果的高度可重複性。分析範圍涵蓋了32名癲癇患者在發作前和發作後的樣本,同時也納入了28名健康志願者作為對照組的樣本。研究結果明確指出,在患者的血液中,總共有14種不同代謝物的水平發生了可測量的變化。

其中特別重要的是,有七種化合物在癲癇發作前或發作後的即時階段表現出明顯的動態變化,這為早期干預提供了關鍵的窗口。CONICET的首席研究員馬丁·阿蘭(Martín Aran)指出,這些數據不僅為開發個性化治療方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加速了快速診斷試劑盒的問世。這項工作的共同作者,來自義大利醫院的神經科醫師胡安·卡洛斯·阿瓦洛斯(Juan Carlos Ávalos)強調,一旦這種快速檢測方法投入臨床使用,將能夠從根本上改善許多癲癇患者的治療管理和生活品質。

CONICET的萊昂納多·佩利扎(Leonardo Pellizza)對基礎科學與臨床科學之間的協同作用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正是這種跨領域的合作促成了如此重大的臨床成果發表。這項研究是在義大利醫院的視訊腦電圖(video-EEG)部門的受控條件下進行的,它清晰地展示了對人體內部過程的深入理解如何成為醫療保健領域積極變革的催化劑。科學家們將研究重點放在了識別發作前的訊號,從而提供了一種能夠實現更早識別和及時醫療介入的工具。

與這項生物標誌物發現同時,當代癲癇研究的探索還包括監測技術的發展,例如能夠以94%至96%的準確度檢測強直陣攣性發作的可穿戴設備。此外,在2025年,國際抗癲癇聯盟(ILAE)也傾向於更新分類標準,這同樣旨在規範患者的診斷和管理流程。像本研究中對血液生物標誌物的識別,是邁向個性化醫療這一更廣泛趨勢的一部分,將焦點從單純的症狀控制,轉向理解疾病背後複雜的內部機制,以期提供更精準的治療方案。

來源

  • InfoFueguina.com

  • Consultor Salud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