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是全球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腦血管事件發生時,神經元會因血流受阻而迅速死亡,但目前仍缺乏有效修復此類損傷的療法。美國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院、瑞士蘇黎世大學及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國際研究團隊,透過幹細胞移植技術,為修復受損腦組織並恢復功能帶來了曙光。
這項實驗性療法採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s),這些細胞是透過重新編程成人細胞而來,使其恢復胚胎幹細胞的特性。研究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研究人員將這些神經幹細胞移植到經歷永久性中風的小鼠腦部受損區域。經過五週的觀察,結果顯示,與未接受移植的對照組相比,接受幹細胞移植的小鼠,其受損腦組織得以再生,並顯著恢復了精細的運動技能,例如行走和攀爬能力。近九成的移植幹細胞轉化為神經元,並與現有腦細胞建立了聯繫,同時也減少了血腦屏障的滲漏現象。
研究發現,在中風一週後進行幹細胞移植,其效果優於立即移植,這表明在亞急性慢性期進行治療,對於改善長期中風後遺症尤其具有潛力。細胞療法不僅能恢復血液循環,還能促進組織再生,為患者漫長的復健過程提供支持。該研究團隊正進一步探索如何增強特定神經通路活性,並長期追蹤移植細胞在小鼠體內的效果,以評估恢復的持久性與改善程度。
雖然將幹細胞療法應用於人體中風治療仍需時日,但這項研究為神經再生療法奠定了關鍵基礎。研究指出,在某些情況下,幹細胞療法甚至能在中風數年後,仍對恢復功能有所助益。這項研究的貢獻在於展示了幹細胞誘導神經元生長與組織再生的能力,為未來的臨床試驗鋪平了道路。儘管臨床轉譯仍面臨細胞存活率、精確遞送至病灶以及免疫排斥等挑戰,但科學家們正積極開發解決方案,例如利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s)的潛力,這些細胞可由患者自身細胞誘導而來,減少倫理爭議和免疫排斥的風險。研究也顯示,幹細胞透過釋放神經營養因子、調節免疫反應、促進血管新生和神經發生等多重機制,來促進腦部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