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誠的基因決定因素:AVPR1A基因變異如何影響伴侶關係模式

编辑者: Katia Cherviakova

科學研究持續揭示人類情感連結的生物學基礎,其中遺傳學在決定個體傾向於單配制(一夫一妻制)或不穩定關係方面,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研究人員將焦點集中在AVPR1A基因的變異性上。此基因負責編碼精胺酸加壓素(Vasopressin)的受體。精胺酸加壓素是一種對形成社會連結和親密關係至關重要的荷爾蒙,其重要性與催產素受體(OXTR)相似。AVPR1A基因的特定變體與多種行為表型相關聯,包括伴侶配對行為和婚姻忠誠度。

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的科學家進行了一項深入調查,確立了男性體內AVPR1A基因特定區域的長度與其親密關係程度之間的直接關聯。研究結果明確指出,攜帶較長版本基因標記的男性,展現出更強烈的單配生活傾向。與此同時,觀察發現,較短的等位基因(alleles)則與維持穩定的長期關係存在困難。這些人類數據與動物界的觀察結果具有高度相似性,為我們理解此現象提供了更廣泛的視角。

為了進一步探究,科學家們將目光投向齧齒動物,特別是田鼠(voles)。草原田鼠(Steppe voles)以其高度的單配制而聞名,牠們會形成終生的穩固伴侶關係,且雄性會積極參與後代的照護。相較之下,牠們「放蕩不羈」的山地田鼠(Montane voles)親戚則不會建立持久的配對關係。研究發現,忠誠的草原田鼠擁有較長的AVPR1A基因版本,而多配制(polygamous)的山地田鼠則普遍攜帶較短的版本。

實驗干預進一步證實了這種遺傳聯繫的決定性作用。當研究人員將「短」版本的基因植入忠誠的草原田鼠體內時,牠們的行為變得更加獨立且性活躍。反之,將「長」版本的基因導入多配制田鼠的基因組中,則促使牠們表現出對伴侶的依戀特徵。精胺酸加壓素,常被譽為「單配制的化學物質」,透過刺激保護和關懷行為,有效地強化了情感聯繫。

儘管生物學數據有力地表明遺傳結構對伴侶選擇和配對行為模式具有影響,但我們必須認識到這僅是眾多因素之一。人類的關係經驗是一個錯綜複雜的集合體,它融合了內在設定、習得的行為模式以及有意識的選擇。遺傳傾向或許劃定了一個潛在的行為範圍,但個人的價值觀和日常決策才是決定關係發展軌跡的關鍵。舉例來說,針對雅庫特(Yakut)人群的研究顯示,與攜帶長等位基因(LL基因型)的個體相比,攜帶短等位基因(SS基因型)的個體在「追求新奇」和「獎勵依賴」等特質上得分更高,這突顯了基因變異對個體行為差異的調節作用。

來源

  • MARCA

  • Genetic Variation in the Vasopressin Receptor 1a Gene (AVPR1A) Associates with Pair-Bonding Behavior in Humans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ocial Behavior and Cortical Vasopressin Receptor: Genetics, Epigenetics, and Evolution

  • Association of Polymorphism of Arginine-Vasopressin Receptor 1A (AVPR1a) Gene With Trust and Reciprocity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