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節律引導心臟發育,新研究揭示其主動塑造作用
编辑者: Katia Cherviakova
來自法蘭西斯.克里克研究所(Francis Crick Institute)的開創性研究,由 Toby Andrews 博士領導,並在 Rashmi Priya 教授的指導下,揭示了心臟自身的搏動節律不僅是生命的象徵,更是引導其發育成為功能性器官的關鍵生物訊號。這項突破性發現為理解先天性心臟疾病的成因提供了新視角。研究團隊利用斑馬魚作為模型,因其心臟結構與功能與人類相似,且胚胎透明,便於觀察細胞行為。
研究發現,心臟的肌肉結構「小樑」(trabeculae)的生長並非依賴細胞分裂,而是透過招募和重組現有細胞來實現。一個核心發現是一個精密的「回饋迴路」:心臟的搏動使心肌細胞(cardiomyocytes)變得更為柔軟,進而允許心臟腔室擴張,增加其充血容量。這個過程同時也扮演著生長調節器的角色,為心臟的發育設定了最適當的尺寸界限。Toby Andrews 指出,心臟展現出對生理需求的智慧適應性,而非僅僅是預先編程。Rashmi Priya 強調,理解小樑形成的複雜機制,對於解決源於發育異常的心臟疾病至關重要。先天性心臟疾病(CHD)成因複雜,涉及多重基因與環境因素。這項由英國心臟基金會(British Heart Foundation)資助的研究,根本性地重新定義了心臟的角色——它不再是被動的發育結構,而是透過其內在的機械節律,主動塑造自身形態與功能的建築師,為開發新的治療策略鋪平了道路。
來源
Scienmag: Latest Science and Health News
Early heartbeats trigger signals that shape the heart's own development
Early heartbeats direct the heart’s own development and growth
Early heartbeats direct the heart’s own development and growth
閱讀更多有關此主題的新聞: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