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太空研究團隊近期達成了一項重要的里程碑:他們成功捕捉到一顆正在活躍形成中的行星,在其年輕恆星周圍的原行星盤內部的首張直接影像。這張照片不僅是視覺上的證明,更為行星誕生過程的底層機制提供了清晰的佐證,為我們理解氣體和塵埃的旋轉雲霧如何演化成完整的星體,開啟了嶄新的篇章。這項突破性的發現已在《天體物理學期刊快報》(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發表,並證實了長期以來的假設:行星在成長過程中會驅逐物質,從而在原行星盤中「開闢」出間隙。
這個被命名為 WISPIT 2b 的天體,是一顆氣態巨行星。根據初步估計,它的質量大約是木星的五倍以上。這個「新生世界」的年齡僅有約五百萬年,以宇宙的尺度來看,這只是轉瞬即逝的一刻,比地球的年齡年輕了將近一千倍。WISPIT 2b 的關鍵特徵在於它的精確位置:它被發現在環繞著恆星 WISPIT 2 的原行星盤中,一個輪廓分明的環狀間隙之內。這顆恆星距離我們約 437 光年。原行星盤被視為行星的搖籃,而 WISPIT 2b 的發現,為「成長中的行星會造成此類間隙」的理論提供了直接的視覺證據。
科學家利用近紅外光捕捉到 WISPIT 2b 的身影,這表明它具有極高的溫度。這種高溫是持續吸積(即不斷吞噬周圍物質)過程所導致的。在明亮的塵埃環旁邊,這顆行星顯現為一個微小的紫色光點,生動地展示了行星形成是一個活躍且與周遭環境不斷進行動態交互作用的過程。透過 VLT SPHERE 儀器的觀測結果進一步揭示,WISPIT 2b 周圍還環繞著一個衛星盤(circumplanetary disk),這可從偵測到的加熱氫氣發光中得到證實——這是行星持續成長的確切信號。
這項突破性的發現有力地推動了現有行星系統形成模型的重新審視與校準。儘管先前的模擬已經暗示了行星可能在這些間隙中誕生,但天文學家現在獲得了寶貴的實證材料,得以精確調整他們對系統形成的理解。這次獨特的觀測時刻,是利用了位於智利的麥哲倫望遠鏡、美國的大雙筒望遠鏡,以及 VLT 的數據共同捕捉到的。更值得注意的是,數據中還出現了另一個微弱的候選天體 CC1,這可能暗示著一個多行星系統正在同一個原行星盤內形成,使得 WISPIT 2 成為研究早期演化階段的獨一無二的天然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