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天文學家最近捕捉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氣體現象,為我們理解宇宙結構的動態提供了新的視角。來自西澳大學國際射電天文研究中心(ICRAR)的研究人員,成功偵測到一條由中性氫構成的長條狀細絲,它將兩個矮星系——NGC 4532和DDO 137——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這兩個天體距離地球約5300萬光年。這項發現不僅揭示了星系間物質交換的奧秘,更突顯了宇宙中物質重新分佈的複雜過程。
這條被發現的結構,其規模令人震驚。單是連接兩星系的氫氣細絲,就綿延了185,000光年。更引人注目的是,在這條細絲的後方,還拖著一條長達約160萬光年的氣體「尾巴」。這使得整個構造成為有史以來記錄到的最長宇宙結構之一。科學團隊的領導者,李斯特·史戴夫利-史密斯教授(Professor Lister Staveley-Smith),將這個過程比喻為衛星進入地球大氣層時燃燒的宇宙級版本,但不同的是,這個拉伸的過程持續了整整十億年。這一現象生動地證明了外部力量是如何在廣闊的宇宙空間中重新分配物質的。
形成這個巨大結構的關鍵因素,是星系之間自身的重力相互作用。此外,來自室女座星系團(Virgo Cluster)周圍密集環境——一個熾熱氣體雲——所產生的動態壓力,也發揮了重大作用。據估計,這個環境的溫度比太陽表面溫度高出200倍。當星系穿過這個高溫環境時,導致氣體被「剝離」並加熱。肯吉·貝基教授(Professor Kenji Bekki)指出,理解這種氫氣的重新分佈至關重要,因為氫氣正是恆星形成的燃料。物質被剝離的過程,直接影響了星系未來孕育新恆星的能力。
這項突破性成果得益於「WALLABY」(Widefield ASKAP L-band Legacy All-sky Blind Survey,廣域ASKAP L波段遺產全天盲目巡天)項目的尖端技術。該研究使用了由CSIRO管理的ASKAP射電望遠鏡。WALLABY項目的目標是繪製南半球廣大區域的中性氫(HI)分佈圖,計劃涵蓋約20萬個星系。與傳統的光學觀測相比,這項工作提供了更多關於星系演化的氣體分佈資訊。科學家們強調,這個系統與銀河系和麥哲倫星雲之間的相互作用有相似之處,為研究可能發生在我們本地星系群中的氣體動力學機制,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觀察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