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的儀器持續提供關於宇宙存在最初階段的突破性數據。在這些發現中,所謂的「紅點」尤其引人注目——它們是緊湊且高度發光的物體,其特性對關於首批星系如何形成的既有觀念構成了質疑。這些神秘的物體最早於2022年被觀測到,它們在長波長光譜中發出光芒,但其特徵與已知的星系或黑洞皆不相符。
在2025年9月,由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的安娜·德·格拉夫(Anna de Graaf)領導的科學家團隊,針對其中一個被暱稱為「峭壁」(The Cliff)的物體,提出了一項詳細的研究報告。這個位於約120億光年之外的物體,其光譜顯示出紫外線輻射的急劇截斷,隨後在較低能量波長處出現強烈的峰值。對於一般的星系或附近的黑洞而言,這種光譜行為是完全不尋常的。「峭壁」的光譜分析表明,其能量特徵與黑洞相當,但同時該物體被熾熱且密集的氣體所環繞。這種結合證實了今年稍早提出的「氣體籠罩黑洞」模型,進一步鞏固了所謂「黑洞恆星」的概念。由於其非凡的亮度,研究作者將「峭壁」比作一顆「非凡的紅寶石」。
這些「紅點」可能代表著現代星系中心的胚胎階段。如果這一假設得到證實,將有助於闡明早期宇宙中首批結構是如何產生並聚集的。《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最近的一篇出版物支持了這一說法,該文描述了一個紅點被八個星系包圍,並沉浸在廣闊的暗物質光暈中,這與類星體(位於許多星系核心的高能核)的結構配置極為相似。在過去三年中,大約有200篇專門討論「紅點」的論文在arXiv資料庫上發表,這充分證明了科學界對此現象的高度關注。
此前,這些可能存在於宇宙大爆炸後6億至15億年間的物體,曾引起爭議,因為對於如此年輕的宇宙而言,它們所展現出的成熟度和質量似乎是不可能達到的,因此它們甚至被戲稱為「宇宙破壞者」。然而,「黑洞恆星」模型提供了一個更具條理的解釋:在該模型中,超大質量黑洞極其活躍地吞噬物質,以至於其周圍密集的氣體包層像恆星一樣發光。像「峭壁」這類具有明顯光譜上升(被稱為「巴爾默不連續性」)的物體,正迫使我們重新審視早期恆星形成和黑洞增長的機制,暗示著在時間的開端,物質的演化路徑比先前設想的要多樣化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