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學家在探索宇宙中不可見的組成部分時,取得了一項重大突破。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成功地偵測到迄今為止質量最小的黑暗天體,其質量大約相當於一百萬個太陽質量。這項非凡的發現於2025年10月9日正式發表在權威的《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期刊上,對於當前關於暗物質分佈的宇宙學模型提出了重要的修正與啟示。
這個新發現的暗黑天體距離地球約100億光年,這代表我們觀察到的是宇宙年齡約為65億年時的景象。能夠捕捉到這個難以捉摸的目標,關鍵在於利用了被稱為「重力透鏡」的自然現象。當一個巨大的、不發光的物體經過時,它會扭曲來自更遙遠光源的光線路徑,如同一個巨大的天然透鏡。透過精確分析這種光線的扭曲變形,科學家得以極高準確度地確定這個緻密團塊的質量與確切位置。
為了進行這項精密的觀測,研究人員動用了全球性的無線電望遠鏡網絡,其中包括位於西維吉尼亞州的格林班克望遠鏡,以及夏威夷的超長基線陣列(Very Long Baseline Array)等強大儀器。團隊成員約翰·麥金(John Mackin)等專家,透過分析背景星系光線的扭曲數據,成功獲取了關於這個不可見質量的精確資訊。科學家們指出,在第一張高解析度影像中,他們立即注意到重力弧出現了收窄現象,這成為了新質量存在的明確指標。
這項發現對現有的宇宙學理論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它挑戰了先前對於暗物質凝結機制的認知。如果這種低質量尺度的天體普遍存在,則暗示暗物質的顆粒分佈可能比原先設想的更為細微。這些低質量團塊的質量比大型星系低了五到六個數量級,它們可能在早期星系的形成過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同時也為「冷暗物質模型」(Cold Dark Matter model)的基本原理提供了進一步的佐證。
接下來,科學家們將集中精力尋找更多類似的暗黑天體,以期更精確地描繪暗物質的特性及其對宇宙結構演化的影響。每一個新發現的暗黑天體,即使是最小的,都成為重要的科學指標,幫助我們篩選不完整的理論,並推動人類更接近理解這種主導宇宙卻又無形的組成部分的真實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