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集超過百位科學家的權威聲明於2025年10月18日揭示了一個嚴峻的氣候現實:地球已跨越第一個氣候臨界點,其明確標誌便是熱帶珊瑚礁的急劇衰退。科學家們指出,人類活動,特別是化石燃料的燃燒,已將全球溫度推升至極端水平,引發了頻繁的熱浪、洪患、乾旱與野火,而珊瑚礁的命運正是這連鎖反應的先聲。
根據最新研究,暖水珊瑚正成為首批消逝的生命形式。隨著海洋溫度屢創新高,自2023年以來最嚴重的珊瑚白化事件正在上演,波及高達八成的礁岩區域,將原本絢爛的海底景觀轉化為一片蒼白、被藻類主導的荒蕪之地。 埃克塞特大學全球系統研究所的蒂姆·倫頓教授(Tim Lenton)強調,人類正加速逼近多個地球系統的臨界點,一旦突破,將對人類與自然界帶來難以挽回的衝擊。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首席科學顧問麥克·巴雷特(Mike Barrett)亦嚴正指出,我們已將珊瑚礁推向了生存的極限,若不遏止全球暖化,這些色彩斑斕的生態寶庫將不復存在。
珊瑚礁的價值遠超其美學意義,它們是四分之一海洋物種的棲所,是維繫全球糧食供應的關鍵,同時也是海岸線抵禦風暴的天然屏障。 科學家們幾乎可以確定,全球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的共識目標即將失守。 更令人警惕的是,地球正處於數個關鍵閾值的邊緣,其中最令人憂慮的便是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的潛在崩潰。 AMOC的停止將引發全球性的劇變,可能導致部分地區降溫而他處升溫,嚴重擾亂季風系統,並推高海平面。
奧斯陸大學的研究員曼賈娜·米爾科雷特(Manjana Milcinski)直言,當前的世界對於這種突發、不可逆且相互關聯的劇變毫無準備。 現行的政策框架與國際協定,多是為漸進式的變化而設計,難以應對系統性的快速崩解。 研究顯示,AMOC的崩潰一旦發生,可能持續數十年甚至更久,其影響遠超單純的溫度上升,例如可能導致歐洲平均氣溫下降攝氏3.4度,並使適合耕種的土地面積大幅減少。
這份報告在即將於巴西貝倫舉行的COP30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前夕發布,敦促各國必須立即採取行動,大幅削減排放,並著手從大氣中移除二氧化碳。 當前,再生能源價格已低於化石燃料,電動車市場蓬勃發展,這些正向的社會氣候臨界點展現了人類在轉化思維後,能夠迅速集體行動的潛能。 各國在COP30上設定的未來十年減排目標,將是決定我們能否穩定這些關鍵系統的關鍵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