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國際古生物學家團隊在新墨西哥州乾旱的西北部地區,確認了一種體型龐大的植食性恐龍新物種,並將其命名為「阿希斯龍.維曼氏」(Ahshislesaurus wimani)。這項於2025年10月發表在《新墨西哥州自然歷史博物館科學公報》上的發現,正重新描繪科學界對北美洲白堊紀晚期鴨嘴恐龍(Hadrosaurs)演化史的理解。研究成果不僅是科學文獻上的新篇章,更揭示了生命在特定環境下所展現的驚人適應力與多樣性。
阿希斯龍的化石線索可追溯至1916年,當時化石採集家約翰·B·里斯德二世(John B. Reeside Jr.)在聖胡安縣的阿希斯萊帕荒野(Ah-Shi-Sle-Pah Wilderness)一帶首次發現了這些遺骸。最初,這些骨骼被歸類於「納瓦霍似稜角龍」(Kritosaurus navajovius)屬下,但經過近期嚴謹分析,研究人員確認它們代表了一個全新的物種。阿希斯龍的屬名「Ahshislesaurus」源自其發現地「Ah-Shi-Sle-Pah」,在納瓦荷語中意指「鹽,它是灰色的」,並結合希臘文「sauros」(蜥蜴)。種加詞「wimani」則是為了紀念瑞典古生物學家卡爾·維曼(Carl Wiman),他曾在1930年代研究過這些材料。該物種被歸類於鴨嘴恐龍中的「賴氏龍亞科」(Saurolophinae)。
根據發現的不完整頭骨、頸椎和下頜碎片推估,阿希斯龍.維曼氏的體型相當可觀,體長可能超過10公尺,重量接近9噸。這種巨型生物曾成群結隊地漫步在古拉拉米迪亞(Laramidia)的沼澤平原上,該大陸塊是現今北美西部的前身。與許多擁有骨質頭冠的著名鴨嘴恐龍不同,阿希斯龍的頭骨扁平而堅固,其寬闊的「鴨嘴」結構非常適合撕扯柔軟的植被和草類。這種扁平的頭部結構與那些擁有複雜頭冠以發出聲音訊號的近親形成對比,暗示了不同譜系在適應同一生態位時,發展出獨特的生存策略。
這項發現促使科學界必須重新審視關於白堊紀晚期這些動物遷徙、演化和多樣性的既有模型。阿希斯萊帕沙漠,這片在納瓦荷語中有著「鹽,它是灰色的」意涵的地區,是富含古生物遺骸的侵蝕地貌。大約七千五百萬年前,這片區域是多樣化生態系統的舞台,除了阿希斯龍外,還生活著「納瓦霍角龍」(Navajoceratops)等角龍類、甲龍類,以及當地暴龍類掠食者「比斯蒂野獸」(Bisti Beast)。
由塞巴斯蒂安·達爾曼(Sebastian Dalman)古生物學家領導,來自美國和歐洲五個不同機構的團隊,對這批被科學界保存數十年的部分骨骼進行了詳細的重新描述。研究進一步開啟了可能性:在同一區域發現的其他未分類骨骼,包括不同尺寸的股骨和肱骨,或許就屬於阿希斯龍的幼年和成年個體。鴨嘴恐龍家族在白堊紀晚期是北美洲西部內陸盆地中最為繁盛的植食性恐龍之一,阿希斯龍的獨特之處,展現了生命在特定時空背景下對環境資源的極致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