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國際科學探險隊在南極海底發現了大量且出乎意料的甲烷氣體從裂縫中釋放出來。這次氣體釋放的時間點,恰好與周邊海域水溫上升的趨勢相吻合。由於甲烷是一種強效的溫室氣體,其百年內的全球暖化潛勢約為二氧化碳的28倍,儘管它在大氣中的壽命較短,但這種排放速度要求科學界立即進行深入審視。這項發現暗示,當前的全球氣候預測可能嚴重低估了這種動態來源對大氣暖化因子的影響。
該研究聯盟針對羅斯海(Ross Sea,南大洋的一個主要海灣)中這些先前未被繪製的甲烷源頭,展開了密集的調查。他們採用了全面的研究方法,包括船載聲學測繪、部署遙控潛水器,以及潛水員在水深5米至240米範圍內進行直接採樣。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記錄了在羅斯海相對較淺的區域內,超過40個不同的甲烷噴發點。研究人員指出,許多新發現的熱點位於過去曾進行調查的區域,這使團隊得出結論:南極極地環境中甲烷的擴散方式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來自紐西蘭地球科學局(Earth Sciences New Zealand)的海洋科學家莎拉·西布魯克(Sarah Seabrook)是這項研究的貢獻者之一,她描述了這種轉變,指出過去被認為罕見的現象,現在似乎已廣泛存在。西布魯克坦言,她最初的本能反應是「情緒湧動」,隨後立即產生了深切的「焦慮與擔憂」。她擔憂這些氣羽可能將強效的暖化因子快速轉移到大氣中,從而為未來的氣候模型引入了一個尚未量化的變數。除了對大氣層的影響外,科學家們正密切關注這些甲烷釋放是否會在敏感的海洋生態系統中引發連鎖反應和破壞。
雖然驅動南極滲漏的確切機制仍在調查中,但研究人員將其與北極的觀測結果進行了比較。在北極,氣溫升高和冰河時代後海底緩慢回彈被認為與地下甲烷的釋放有關。這種相似性引發了對自我強化回饋循環的擔憂:暖化加速甲烷釋放,進而加劇全球暖化。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海洋生物學教授、同時也是該論文共同作者的安德魯·瑟伯(Andrew Thurber)將逸出的甲烷描述為一個「真正的未知數」,其上升的原因尚未完全確定。
瑟伯警告說,南極冰蓋下蘊藏著巨大的甲烷儲備,構成了一個潛在的巨大能量源;如果地球持續暖化,這個地區可能從單純的科學探究場所轉變為環境風險的重大焦點。他強調,儘管科學研究至關重要,但對這種潛在情勢的巨大威力必須抱持深刻的敬畏之心,並以此指導所有評估工作。來自相關研究的額外背景資訊表明,這些海底甲烷水合物的穩定性與周圍的海水溫度直接相關,即使是微小的持續升高,也可能破壞這些冰凍氣體結構的穩定性。水合物分解率的研究顯示,特定區域底層水溫只要持續升高1到2攝氏度,就可能引發大規模、長期的釋放事件,這與在羅斯海觀察到的「驚人速度」情況一致。這項發現強調了對這些新活躍的甲烷源進行徹底的全球盤點的必要性,以確保我們集體的未來道路建立在最完整的觀測數據基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