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對十二世紀和十四世紀阿拉伯文獻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兩次重大超新星事件的關鍵記載,這些細節在過去的文獻脈絡中鮮為人知。這種對過往宇宙現象的重新校準,提醒著人們知識的邊界總是在不斷拓展之中。
十二世紀詩人伊本·薩納·阿爾-穆爾克(Ibn Sanā' al-Mulk)的一首頌詩,被認為描繪了發生於一一八一年左右的超新星現象。這首獻給薩拉丁的詩歌中,提及天空以一顆「新星」(najm)裝點,暗示該事件發生在薩拉丁及其兄弟身處開羅期間,具體時間點可能落在公元一一八一年至一一八二年之間。這顆超新星位於仙后座,估計視星等達到零等左右,亮度極高,足以用肉眼清晰觀測,甚至比仙后座的α星(視星等2.25等)還要明亮。過去對一一八一年超新星的記錄主要依賴中國和日本的觀測,因此這份阿拉伯語的詩歌提供了獨立且重要的地理位置與亮度資訊,有助於現代天文學家精確鎖定其殘骸,例如被討論的星雲Pa 30。
此外,十四世紀史學家艾哈邁德·伊本·阿里·阿爾-馬克里齊(Ahmad ibn 'Alī al-Maqrīzī)的著作中,也記錄了一場與一〇〇六年超新星(SN 1006)吻合的事件。阿爾-馬克里齊描述了一顆帶有尾巴的「星體」(kawkab),其光芒曾與月亮比肩,並在阿布·拉瓦(Abū Rakwah)發動叛亂期間持續數月之久。這一描述與一〇〇六年超新星的特徵高度一致,該超新星的光芒極為耀眼,甚至在白晝中也清晰可見。一〇〇六年超新星的觀測記錄在阿拉伯地區和東亞廣泛流傳,但因其位置偏南,歐洲許多地區的記錄相對稀少,這凸顯了不同文化圈的觀察視角如何共同構建出完整的歷史圖景。
這些來自古阿拉伯文獻的記載,不僅豐富了我們對這些瞬變天體現象的理解,更展現了中世紀天文學家在記錄天象方面的精確與細緻。他們所使用的術語,如「najm」(星)或「kawkab」(星體),在當時被用來指代這些非比尋常的夜空事件,為後世的科學探究提供了寶貴的線索。透過對這些古老文字的重新詮釋,得以洞察歷史上那些劃破夜空的壯麗景象,並將其與當代的天體物理學模型進行對照,引導我們以更廣闊的視野去審視知識的傳承與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