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8年,全球經歷了一場顯著的降溫趨勢,這場氣候異變被認為與一次規模空前的火山爆發緊密相關。最新的科學分析為萬那杜(Vanuatu)的庫瓦埃(Kuwae)海底火山提供了強而有力的佐證,確認其正是這場災難的源頭。這場古代大氣擾動的證據,以二氧化硫的化學印記形式,完整地保存在橫跨格陵蘭到南極洲的冰芯之中,清晰地揭示了此類地質事件所能造成的迅速且深遠的全球性影響。
長久以來,科學界的研究焦點一直鎖定在從南極冰層中提取出的微觀火山玻璃碎屑,這些碎屑被視為精確定位火山爆發源頭的地理標記。庫瓦埃火山位於艾皮島(Epi)與東加島(Tongoa)之間,其形成破火山口的活動約發生在公元1452年左右,一直是主要的嫌疑對象。然而,由於部分回收碎片的地球化學性質存在相似之處,智利巴塔哥尼亞(Chilean Patagonia)的雷克盧斯山(Mount Reclus)也曾被提出作為可能的替代理論,使歸屬問題一度陷入爭議。
不過,一項在2023年進行的關鍵性分析,徹底改變了歸因的局面。這項針對南極冰芯樣本的深度研究,確立了回收的玻璃碎屑與庫瓦埃火山噴出物質的已知成分之間,具有極高的化學一致性。這項發現無疑為庫瓦埃火山作為1458年席捲北半球的廣泛氣候異常的「幕後推手」提供了決定性的證據,使其身份更加確鑿,並將科學界對雷克盧斯山的注意力轉移開來。
該研究同時觀察到,這些玻璃碎片的成分範圍相當廣泛,暗示著火山活動的實際情況可能比單一、整體性的噴發脈衝更為複雜。儘管存在這種微妙的複雜性,當前的科學界共識仍堅定地指向庫瓦埃火山,認為它是造成大規模大氣擾動最有可能的原因。眾所周知,如此大量的硫磺注入平流層,將會引發環境的連鎖反應,從農作物收成到社會穩定,無一不受其影響,對人類社會造成劇烈衝擊。
透過深層冰層記錄追溯這些古代的大氣驅動因素,為現代氣候科學提供了無價的數據。研究人員藉由確認1458年事件的確切來源,得以更深刻地理解地球系統之間的相互關聯性,以及全球環境對於突發、強大自然事件的敏感程度。這項發現不僅是地質學上的勝利,也對我們理解氣候變遷的潛在風險,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