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維多利亞州海岸的古生物學家們,透過一項劃時代的發現,揭示了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新篇章。來自維多利亞博物館研究機構的團隊,由古生物學家傑克·科特夫斯基(Jake Kotevski)領導,在當地地層中挖掘出了迄今為止在澳洲發現的最古老巨盜龍(megaraptorid)化石遺骸。這批距今約一億零八百萬至一億兩千一百萬年前的珍貴化石,為我們理解白堊紀時期南半球的生態系統提供了關鍵性的線索,並改寫了恐龍演化的歷史。
這些重要的化石出土於維多利亞州的斯特拉澤基(Strzelecki)地層(約一億兩千一百萬至一億一千八百萬年前)及尤梅拉拉(Eumeralla)地層(約一億一千三百萬至一億零八百萬年前)。分析顯示,這隻巨盜龍體長約六至七公尺,是該地區已知體型最大的掠食者之一。牠與當時的其他小型肉食性恐龍,如體長二至四公尺的異關節龍(carcharodontosaurs),以及體型更小的「南方迅猛龍」(unenlagiines),共同生活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值得注意的是,這批化石中的兩件代表了全球已知最古老的巨盜龍,將牠們的演化歷史向前推進了許多,並證實了巨盜龍科恐龍在早期白堊紀時期已發展出相當大的體型。
在大多數白堊紀的棲息地,異關節龍通常是頂級掠食者。然而,在澳洲這片獨特的土地上,情況卻截然不同。這裡的巨盜龍科恐龍扮演了食物鏈的絕對主導者,體型遠超其他掠食者。這種生態位上的差異,暗示了澳洲在白堊紀時期發展出了與世界其他地區迥異的獨特生態系統。科特夫斯基指出,澳洲巨盜龍的體型優勢,與南美洲的異關節龍形成鮮明對比,後者在南美洲可長到如同暴龍(Tyrannosaurus rex)般巨大,而澳洲的異關節龍則相對較小,這顯示了澳洲生態系統的「顛倒」特徵。
這項研究進一步支持了早期白堊紀時期,澳洲、南極洲與南美洲之間曾透過陸橋緊密相連的觀點。這種地理上的連結促進了物種的交流,儘管各大陸最終走向了各自獨立的演化軌跡。維多利亞博物館資深古生物學家湯瑪斯·里奇博士(Dr. Thomas Rich)表示,這些發現不僅擴展了澳洲的獸腳亞目恐龍化石紀錄,更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證明了澳洲與南美洲之間透過南極洲進行的動物遷徙與交流。這也挑戰了先前對於岡瓦納古大陸(Gondwana)掠食者生態系統體型層級的假設。
這些新出土的化石,不僅為重建當時地球南部地區的生態系統組織提供了寶貴的數據,更迫使科學家們重新評估關於岡瓦納古大陸恐龍演化的早期理論。澳洲巨盜龍的出現,以及首次在澳洲發現異關節龍的證據,共同描繪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史前世界。這項研究的發現,例如最古老巨盜龍的年代,以及澳洲巨盜龍在相對高緯度地區的繁盛,都為理解恐龍在極端環境下的適應與演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總而言之,這項在澳洲海岸的重大發現,不僅改寫了恐龍的演化歷史,更為古生物學研究開闢了新的途徑,突顯了澳洲在理解南半球恐龍演化過程中的重要地位。每一次化石的挖掘,都是一次對過去的深刻洞察,引導我們更全面地理解生命在地球上漫長而複雜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