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鯊(Rhincodon typus)是地球上體型最大的魚類,體長可達20公尺,體重約30公噸。儘管外表令人敬畏,牠們卻是性情溫和的濾食性動物,主要以浮游生物為食,也攝食磷蝦、小型魚類和魚卵,每小時可過濾高達600,000公升的水。科學家推測鯨鯊的壽命可達80至130年,甚至有研究指出可能超過150年,但牠們的生活習性仍有許多未解之謎。
鯨鯊身上佈滿了獨特的白色斑點,宛如夜空中的繁星,這些斑點的排列方式對每隻個體而言都是獨一無二的,研究人員藉此進行個體識別。牠們的頭部寬闊扁平,嘴巴位於身體前方,擁有數千顆微小的牙齒,但這些牙齒並非用於進食。
鯨鯊廣泛棲息於全球的熱帶及亞熱帶海域。牠們的出現時間與地點因地而異,例如墨西哥的荷爾博克斯島和穆赫雷斯島在七月至九月的浮游生物繁殖期是熱門的觀賞地點;坦尚尼亞的馬菲亞島則在十月至三月期間;馬爾地夫的南阿里環礁全年都有機會見到牠們;澳洲的寧加洛礁在三月至八月珊瑚產卵時節是觀賞期;印尼的松巴哇島則在六月至九月,尤其在滿月期間是最佳觀賞時機。為了保育鯨鯊,請選擇遵守負責任旅遊規範的業者,切勿觸摸或餵食鯨鯊,並避免船隻過於靠近。
鯨鯊在海洋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牠們透過攝食大量的浮游生物,有助於維持海洋的平衡。牠們的滅絕可能引發海洋食物網的連鎖效應。因此,人類負責任的互動方式對牠們的生存至關重要。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2016年將鯨鯊列為瀕危物種。在過去75年中,鯨鯊的數量減少了50%以上。
令人驚嘆的數據顯示,鯨鯊能潛入超過1900公尺的深海。在加拉巴哥群島,有90%的目擊紀錄是懷孕的雌性鯨鯊。1995年,一隻體內含有超過300個胚胎的雌性鯨鯊在台灣外海被發現,證實牠們是卵胎生動物,能一次孕育大量後代。
該物種首次被正式描述於1828年。1995年,發現了卵胎生的證據。2016年,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危物種。鯨鯊的存在提醒我們海洋的浩瀚以及即使是體型龐大的生物也可能面臨脆弱。牠們的存續,有賴於我們對海洋環境的審慎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