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範圍內,越來越多民眾選擇主動迴避新聞,此趨勢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根據路透社新聞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的最新調查,平均有4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有時或經常性地迴避新聞,相較於2017年的29%有顯著增長。這種被稱為「選擇性新聞迴避」的現象,在過去幾年中已在所有市場變得更加普遍,英國和美國超過四成的受訪者都表示有意識地減少新聞攝取量。
人們迴避新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調查顯示,最主要的因素包括新聞對情緒的負面影響(佔39%的受訪者),資訊過載(31%的人感到資訊量龐大而不知所措),以及持續暴露於戰爭和兩極化政治的內容(30%的人因衝突而迴避新聞)。此外,有20%的受訪者覺得自己對接收到的資訊無能為力,無法採取行動。
年輕族群,特別是18至24歲的年齡層,由於認為新聞難以理解或與自身生活關聯不大,因此更傾向於迴避新聞。這也反映了新聞媒體在吸引年輕受眾方面面臨的挑戰。研究顯示,年輕人更傾向於透過社群媒體獲取資訊,例如TikTok、YouTube和Facebook,而非傳統新聞管道。
為了應對這種趨勢,新聞機構正在積極調整策略。許多媒體開始專注於提供更具分析性的內容,利用人工智能進行個人化推薦,並強調公眾更感興趣的主題。例如,一些新聞編輯室開始設立專門的「啟發我」內容區塊,或推出「正面新聞」專欄,以平衡負面報導帶來的疲勞感。同時,也有研究指出,新聞機構應更貼近受眾需求,以更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資訊,並在社群媒體等平台積極互動,以重新建立與閱聽眾的連結。
這種新聞迴避現象的普遍化,不僅對新聞產業的永續發展構成挑戰,也可能對公眾的知情權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產生深遠影響。如何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讓新聞既能傳達重要訊息,又不至於讓閱聽眾感到不堪重負,是新聞界亟需思考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