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的親密互動中,一種獨特的語言現象悄然滋生,這便是「家庭語言」(familects)。這些由家庭成員共同創造的詞彙和短語,如同家庭專屬的密碼,不僅加深了成員間的連結,更塑造了獨特的家庭認同感。
喬治城大學語言學教授辛西婭·戈登(Cynthia Gordon)在其著作《創造意義,建構家庭》(Making Meanings, Creating Family)中,對此現象進行了深入研究。她指出:「所有社會群體——家庭、組織、朋友群體——都有其特定的、有模式的語言使用方式,而正是透過語言,我們將彼此連結在一起。」 家庭語言的起源往往始於幼童。孩子們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會自然而然地發明新詞或以獨特的方式發音,這些新奇的語言表達,若被家庭成員接納並頻繁使用,便可能演變成家庭專屬的詞彙。例如,一個孩子可能會將「葡萄」稱為「beaks」,或將「麵條」說成「noo-noos」。這些詞彙,即使在孩子們不在場時,也可能繼續在家庭內部流傳,成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戈登教授強調,這種語言的創造過程是自然而然的,與其他社會群體刻意發展的術語有所不同。
計算語言學家凱瑟琳·海姆斯(Kathryn Hymes)曾形容這些詞彙和短語為「口頭傳家寶」,它們承載著家庭的故事、儀式和共同記憶,強化了家庭成員的歸屬感和獨特性。正如英國《衛報》的作家兼編輯哈麗雅特·鮑尼(Harriet Powney)所言,人際關係中常包含學習彼此的家庭簡語並創造新的共同語言。這種「語言黏合劑」的作用,使得家庭成員在共享的語言空間中感受到更深層次的親密與理解。有學者認為,這種語言的創造有時也源於一種「樂趣」,家庭成員可能為了讓日常用語更具趣味性而發明新詞,例如將電視遙控器稱為「flickybox」或「dibba-dabba」。
家庭語言的形成,反映了家庭成員如何共同建構其獨特的文化和身份認同。語言學家們將此現象歸類於「親密溝通語域」(intimate register of communication)。這些家庭專屬的語言模式,與其他社會群體有意識地塑造其溝通風格不同,家庭語言的發展往往更為有機和自發。它們是家庭內部互動的真實寫照,是家庭成員共同經歷和情感交流的結晶。透過這些獨特的語言,家庭不僅在傳承價值觀,也在不斷豐富其內部文化,使其成員在共享的語言體驗中,感受到更強烈的連結與歸屬感,這也體現了語言在塑造家庭文化和身份認同中的深遠影響。
總而言之,家庭語言是家庭創造力和親密感的生動體現。這些獨特的語言模式,如同家庭的「語言黏合劑」,不僅加深了成員間的情感聯繫,也為家庭注入了獨特的文化色彩和身份認同,成為家庭生活中珍貴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