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倫堡大審:米納斯吉拉斯聯邦大學展覽探討同步口譯的起源

编辑者: Vera Mo

巴西米納斯吉拉斯聯邦大學(UFMG)近日舉辦了一場名為「一場審判,四種語言——紐倫堡同步口譯的先驅者」的特展。這場盛大的開幕儀式已於2025年11月10日晚間19:00在該校法學院大樓隆重舉行。本次展覽旨在突顯歷史事件如何強烈地推動跨文化溝通領域發生根本性的變革。

追溯至1945年至1946年間舉行的紐倫堡大審,它不僅為現代國際刑法奠定了基石,更成為專業同步口譯發展的起點。在那段時期,人類社會迫切地意識到,在不同文化之間,即時且精確地交換資訊是多麼必要。在此之前,國際交流往往依賴法語或採用耗時的交替傳譯方式,這嚴重拖慢了事件的進程。

展覽策展人、德國翻譯家艾爾克·林伯格-勝美(Elke Limberger-Katzumi)指出,所有早期的同步口譯嘗試都帶有業餘性質,無法達到所需的標準。在這套新系統的開發與實施過程中,法裔美國研究員萊昂·多斯特(Léon Dostert,1904–1971)扮演了關鍵角色,他當時擔任翻譯部門的主管。多斯特確立了一項核心原則:每位譯員必須僅從一種外語翻譯成他們的母語。這項要求不僅需要譯員具備高水準的專業訓練,同時也要求發言者保持穩定的語速。儘管面臨重重困難,這種方法確保了意義傳達的可靠性。

當時語言學家們的工作環境極為艱苦。譯員們必須克服嚴重的技術障礙:笨重的電纜佈滿了法庭,而他們自己則擠在狹窄的隔音間內,使用著不便操作的設備。麥克風體積龐大,必須在三位輪班工作的專家之間手動傳遞。每位專家在隔間內輪值1.5小時。研究人員估計,在整個長達216天的審判過程中,同步口譯員們在這些條件下總共耗費了約一千五百小時。

語言層面的挑戰同樣巨大。納粹政權(1933–1945)對德語進行了改造,創造了許多特定的術語,例如涉及毒氣室和集中營的詞彙,這些對於當時的翻譯人員來說是全新的。本次展覽展示了這些語言學家非凡的專業能力,他們不僅是技術性的溝通橋樑,更是新全球對話的架構師。他們的工作加速了審判進程,並記錄了對後代具有教育意義的關鍵裁決。展覽同時提醒我們,紐倫堡大審本身於1945年11月20日開始公開進行,這促使同步口譯這門專業作為國際司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蓬勃發展。

來源

  • Jornal Estado de Minas | Not�cias Online

  • Estado de Minas

  • APIC

  • Ministério Federal das Relações Externas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