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尖大學的人工智慧浪潮:從創新課程到倫理爭議

编辑者: Olga Samsonova

全球各地的大學正積極探索人工智慧(AI)帶來的潛力與挑戰,這股浪潮正在徹底改變既有的高等教育模式。學術界的核心議題在於:AI究竟能成為強大的學習催化劑,推動教育進步,還是會削弱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成為學習上的絆腳石?

將AI融入教學法的機構實驗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開。舉例來說,德州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UTSA)於2023年9月啟動了一項為期五年的雙學位課程,讓學生能同時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和人工智慧科學碩士學位。東北大學(Northeastern University)則在2025年4月與Anthropic公司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測試「Claude高等教育平台」,向校內49,000名師生提供具備學習模式的高級版Claude使用權限。此外,北京的清華大學實施了三層系統,結合了ChatGPT、經過驗證的知識庫以及專門的介面,甚至包含一個AI代理,協助新生適應校園生活。在阿布達比,穆罕默德·本·扎耶德人工智慧大學(Mohamed bin Zayed Universit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則是一個完全專注於AI領域研究生教育的典範機構。

與積極整合的趨勢形成對比,部分高等學府選擇維持嚴格的管控措施。雪梨大學(University of Sydney)堅持要求學生在監考下的教室內進行考試,以確保維持關鍵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俄羅斯的大學也在尋求平衡點:聖彼得堡國立大學管理高等學院(Higher School of Management, SPbGU)對部分專業領域限制了AI的使用,而莫斯科市立師範大學(MGPU)和高等經濟學院(HSE)則積極將技術整合至教學流程中。高等經濟學院的一項研究顯示,超過40%的俄羅斯學生已經在學習中使用AI。更甚者,根據俄羅斯學生奧林匹克競賽組織者協會於2025年2月發布的數據,有85%的學生利用AI來解決課業問題,其中主要用途是資訊檢索(佔77%)和學術論文準備(佔43%)。

人工智慧技術透過分析海量數據並識別隱藏的規律,為加速科學研究開闢了道路。然而,對於過度依賴的擔憂依然存在,這種依賴可能降低大腦的活躍度,並產生掌握知識的錯覺。倫理議題也躍升為關注的焦點: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資料,三分之二的高等教育機構正在制定關於AI使用的指導方針。教育工作者對於AI在教學上的有效應用以及對社會公平的影響表達了不確定性。專家們普遍認為,若要成功整合AI,必須建立明確的規範、加強教師培訓,並培養學生負責任的使用態度。未來,教育機構必須重新審視自身的角色,將挑戰轉化為機遇,培養出機器目前尚無法複製的關鍵技能,以應對時代變革。

來源

  • Jornal de Negócios

  • University of Texas at San Antonio

  •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joins AI-higher ed experiment

  • Mohamed bin Zayed Universit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Duke University pilot project examining pros and cons of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college

  • UNESCO survey: Two-third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ave or are developing guidance on AI use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