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學校導入水耕栽培與物聯網,推動環境教育新浪潮

编辑者: Olga Samsonova

巴西的進步教育正邁向嶄新境界,透過結合尖端科技與生態責任原則的實踐型倡議,為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其中一項核心發展是校園菜園導入水耕栽培技術——一種無需土壤的種植方法,完美示範了水資源的有效管理。這些專案特別利用從空調系統回收的水源,直接回應了當前水資源短缺的嚴峻挑戰。

負責監督此項目的教授艾里歐·阿爾維斯·達·席爾瓦(Eliu Alves da Silva)詳細描述了複雜的回收流程:首先,從四台空調機組收集冷凝水,每台機組每天可產生 18 至 25 公升的水量,然後將其儲存在容量為 310 公升的儲水槽中。接著,這些水必須經過營養處理階段,精確控制 pH 值和 PPM(百萬分率)數值,以確保作物能獲得最佳生長條件。擴大系統的未來計畫還包括整合水產養殖,即將養魚與種菜結合,這將成為資源閉環利用原則的最佳實例展示。

這種實務操作的方法,從播種到收穫的每一個環節,都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感和深厚的生態意識。八年級學生,13歲的卡萊布·加特斯·羅伯托·德·奧利維拉(Caleb Gattes Roberto de Oliveira)強調,該專案對於防止水資源浪費至關重要,因為它能將原本會被直接排放掉的水進行再利用。類似的倡議,例如席爾瓦教授曾在馬托格羅索州南里奧格蘭德州(Mato Grosso do Sul)指導的專案,都證明了廢棄物能夠轉化為具生產力的資源。

這項倡議充分展現了跨學科的特性:學習行政管理的學生負責成本控制;主修公共關係(宣傳)的學生負責設計宣傳材料;而科學社團則利用化學和生物學知識,在實驗室條件下監測水質。校長馬爾西奧·瓦格納(Márcio Wagner)指出,該專案鞏固了學校對永續發展原則的承諾。此前,學校在里約熱內盧獲得了 ODS(永續發展目標)證書,這項專案進一步證明了學校與全球 2030 年議程保持一致。

類似的教學方法也應用於其他機構,例如在聖埃斯皮里圖州科拉蒂納市(Colatina, Espírito Santo)的貝爾米羅·特謝拉·皮門塔市立學校(Belmiro Teixeira Pimenta Municipal School),12歲的學生佩德羅·盧卡·伊西多羅(Pedro Lucca Isidoro)展示了他們使用回收水的水耕系統。更進一步,「數位菜園」(Horta Digital)專案透過整合物聯網(IoT)技術,將這一概念提升到新的層次。該系統利用感測器和行動應用程式自動管理灌溉,所用的水來自學校的飲水機收集,直接促進了聯合國「零飢餓」和「氣候行動」等目標的實現。

這些教育方法有效地將環境啟蒙、資源節約以及科學知識的實踐應用融入了核心課程。在水耕栽培中應用物聯網技術,可以遠端監控環境參數,與傳統方法相比,提高了效率並減少了水的消耗。因此,巴西的教育機構正成為實施循環經濟和數位技術的試驗場,致力於培養出具備環保素養的下一代,為未來社會奠定永續發展的基石。

來源

  • Inteligência Brasil Imprensa

  • Revista Conexão

  • Anais da Escola Regional de Computação Bahia, Alagoas e Sergipe (ERBASE)

  • UNILESTE

  • UFPB

  • Ciência para Todos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