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於大自然之中,是維繫心理與情緒健康的關鍵要素,為我們日益數位化的生活提供了平衡。即使是短暫的自然接觸,也能顯著降低壓力、提升專注力並改善情緒,為人類健康帶來深遠益處。
近期研究,包括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於2025年的一項發現,證實了園藝等活動能有效減輕壓力、焦慮及抑鬱症狀。專家如Karen Haney與Sarah Thompson強調,透過積極參與園藝,能培養目標感與情緒上的滿足感。猶他大學的Dr. Rachel Hopman提出的「20-5-3法則」,建議規律性地接觸大自然以對抗壓力並促進身心健康。此法則鼓勵每週三次、每次20分鐘的綠地活動,每月累積五小時的半野外環境體驗,以及每年三天深入自然的沉浸式活動。
大自然的恢復性效果可由「注意力恢復理論」解釋,該理論指出,自然環境能溫和地吸引大腦,使其心智資源得以補充。此外,自然光線有助於穩定情緒並改善睡眠品質,透過調節生理時鐘,進而緩解焦慮與抑鬱的症狀。
親近自然不僅促進體能活動,釋放有助於提升情緒和減輕緊張的腦內啡,更能增強心智清晰度與韌性。自然環境亦常作為非正式的社交場所,透過對話與共享經驗的機會,減少孤獨感並促進人際連結。
將自然融入日常生活無需費力,只需做出微小但持續的選擇,例如短暫散步或在植物旁小憩,便能加深與自然的連結。這些習慣能帶來持久的心智清晰度與整體生活品質的提升,為應對焦慮與注意力疲勞提供了強而有力的解決方案。
一項由Innovate UK和國家健康研究所資助的研究,是關於花園與園藝的最大規模研究之一,發現花園使用者報告的身心健康水平優於未使用者。此研究顯示,園藝的益處與社會經濟地位對健康的影響相當。此外,研究指出,接觸自然環境能顯著改善認知功能,包括記憶力、專注力,並減輕心理壓力。例如,在自然環境中散步的研究顯示,參與者在工作記憶和專注力方面均有提升,且負面情緒有所減緩。另一項研究則發現,即使是觀看自然景觀的影像,也能對情緒產生正面影響,降低壓力荷爾蒙。這些發現共同強調了自然環境在促進人類整體福祉方面的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