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研究顯示,握力不僅是體能的指標,更與心智健康及大腦功能有著密切關聯,為理解身心整體健康提供了新視角。
一項於2022年發表在《BMC Medicine》的研究,分析了超過四萬名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參與者,發現握力較強者在認知能力上表現更佳,同時也報告了更高的生活滿意度,並展現較少的憂鬱與焦慮症狀。研究指出,大腦灰質體積的增加是促成此關聯的關鍵因素之一,灰質體積的增加與更好的認知表現息息相關。
進一步於2025年7月發表在《美國精神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的研究,探討了握力與大腦網絡連接性的關係。結果顯示,較高的握力與大腦內部網絡,特別是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 DMN)的連接性增強有關。預設模式網絡在自我參照思考和內在心理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這意味著握力可能反映了對整體福祉至關重要的大腦網絡的健康狀況。
這些研究成果強調了身體健康與心理狀態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繫。雖然增強握力可能對改善心智與認知功能有所助益,但這應被視為更廣泛健康策略的一部分。規律運動、均衡營養、充足睡眠及有效壓力管理等全面的生活方式,對於維持身心整體健康至關重要。將肌力訓練納入健身計畫是值得鼓勵的,但應與支持身心健康的均衡生活方式相輔相成。
此外,研究亦顯示握力與預防認知衰退及失智症有關聯。有研究指出,握力下降與失智風險增加有關,握力每降低5公斤,失智風險便隨之上升。這提示透過維持和增強握力,不僅能鍛鍊身體,更能為大腦健康打下堅實基礎,成為延緩認知衰退的潛在關鍵。簡單的「張、捏、握」等訓練方式,都能有效鍛鍊握力,進而保護大腦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