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顯示,頻繁的抱怨不僅影響我們的情緒狀態,更能實際地改變大腦的結構與功能,使我們更容易陷入負面思維的循環。這種現象源於大腦的神經可塑性,即大腦會強化經常使用的神經迴路。
心理學家凱瑟琳·索羅切(Katherine Sorroche)指出,當我們不斷抱怨時,會反覆活化與負面情緒相關的神經迴路,進而強化這些連結。這可能影響到處理情緒的杏仁核(amygdala)以及與記憶相關的海馬迴(hippocampus),從根本上改變我們感知和回應世界的方式。當大腦習慣於搜尋問題所在,便會難以察覺和欣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此外,習慣性的抱怨還會導致壓力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l)的分泌增加。皮質醇的長期偏高不僅會損害免疫系統,還可能增加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臟疾病的風險。研究顯示,皮質醇過高會影響記憶力、情緒調節,甚至可能與憂鬱症和阿茲海默症有關。
神經科學家史蒂文·派頓(Steve Parton)的研究也強調了這一點,他解釋說,大腦透過神經元突觸之間的連結來傳遞訊息。當我們產生一個想法時,神經元會釋放化學物質穿過突觸間隙,建立連結。反覆的抱怨會使這些突觸連結得更緊密,形成更有效率的路徑,從而鼓勵大腦持續走這條「不費力」的負面路徑,進而改變個性,使人更容易抱怨。
幸運的是,大腦的神經可塑性也意味著我們可以透過有意識的練習來重塑大腦。透過培養感恩、正念和冥想等習慣,我們可以建立新的、更積極的神經迴路。例如,感恩的練習已被證實能調節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分泌,並增強與正面情緒相關的前額葉腦神經活動。
透過專注於積極的方面並實踐這些有益的習慣,我們能夠重新訓練大腦,培養更樂觀的思維模式。理解抱怨的神經學影響,強調了管理思緒和反應的重要性。轉向更積極的應對機制,不僅能改善大腦健康和情緒福祉,更能引導我們走向更平衡、更充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