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間的「腦波同步」:為何我們更容易相信彼此的訊息?

编辑者: Elena HealthEnergy

最新研究顯示,當人們處於可能帶來獎勵的情境時,大腦會與朋友產生更強的同步性,這使得他們更容易相信虛假訊息。這種同步性,即兩人之間大腦活動的一致性,在我們處理社會訊息(包括謊言)的方式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這項研究深入探討了社會情境與人際關係如何影響我們偵測欺騙的能力。實驗參與者在溝通任務中,相信即使是虛假的訊息,也可能為自己和朋友帶來有利的結果。透過功能性磁共振造影(fMRI)技術,科學家觀察到,當參與者認為互動能帶來益處時,與獎勵處理和社會認知相關的大腦區域活動會增加。這表明,對獎勵的預期會影響判斷,使人們對訊息(尤其是來自親近之人的訊息)的批判性降低。

研究發現,朋友之間在這些欺騙性互動中的大腦同步程度,能夠預測個人是否會被成功欺騙。這顯示共享的神經活動不僅是個被動標記,而是積極影響我們如何解讀社會線索,並可能在獎勵情境下導致信任偏差。研究指出,朋友之間的「腦波同步」現象,也被稱為神經同步(neurosynchrony),與認知功能(如注意力、記憶、社會判斷和獎勵處理)的提升有關。這種同步性甚至能預測朋友的購買意向,顯示人際親密感對決策的深遠影響。

此外,大腦的獎勵系統,特別是多巴胺,在預期獎勵時會被活化,這會影響行為,使人們在預期獲得正面結果時更容易受到影響。這種神經生物學上的連結,解釋了為何在有利可圖的社交互動中,我們對訊息的判斷會變得不那麼嚴謹。這項發現強調,偵測欺騙不僅是個分析過程,更是一種受人際關係和動機因素影響的神經生物學現象。

理解這些機制,有助於我們在個人關係到專業談判等各種場合,制定改善溝通和信任的策略。透過了解為何我們在特定條件下會更易於信任他人,我們可以發展出更有效的方法來應對複雜的社會互動,並做出更準確的誠信評估。這也呼應了「信任是有效溝通的基石」的觀點,強調了建立和維護人際連結的重要性。

總結來說,這項研究不僅深化了我們對大腦如何處理社會訊息的理解,也提醒我們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人際關係的親密程度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判斷力。這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辨別資訊真偽,以及如何建立更健康的社交互動模式,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來源

  • Scienmag: Latest Science and Health News

  • Distinguishing deception from its confounds by improving the validity of fMRI-based neural prediction

  • Lie detection algorithms disrupt the social dynamics of accusation behavior

  • Unmasking Lies: A Literature Review on Facial Expressions and Machine Learning for Deception Detection

  • Neural correlates of spontaneous deception: A 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fNIRS) study

  • Distinguishing deception from its confounds by improving the validity of fMRI-based neural prediction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

朋友間的「腦波同步」:為何我們更容易相信彼此的訊息? | Gaya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