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大腦在潛意識中建構了一個精密的表徵系統,使我們能夠在空間中定位自我,並將當下的事件與過往的記憶連結起來。從門窗的佈局、家具的擺設到書架上的書籍位置,這些環境元素都會被我們的大腦瞬間記錄下來。當我們穿過走廊走出房間時,由數百萬神經元電活動編織而成的心理地圖便會浮現於意識之中。這張地圖不僅幫助我們感知牆壁紋理的細微變化,辨識出指示我們當前位置的訊號,更能讓我們理解,穿過一道門後,我們實際上是從另一側回到了同一個房間,這揭示了走廊的循環性。在此刻,我們的大腦完成了一個閉環,將旅程起點與終點的心理表徵緊密聯繫。
一項發表於《Neuron》期刊的最新研究,首次證實了環境資訊在大腦中是以幾何形式組織的。研究人員分析了海馬迴(一個對記憶與導航至關重要的腦區)中數百個神經元的活動。在實驗中,當小鼠在迷宮中導航時,其神經元的激活模式形成了一個抽象空間中的三維圓環,代表了整個旅程的體驗。這項發現為理解大腦如何思考、記憶和定位自身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研究進一步指出,並非所有神經元都扮演相同的角色。有些神經元專門編碼特定的感官資訊,例如地板的紋理、獎勵的存在或轉彎的方向。然而,其他神經元則利用來自更廣泛環境的資訊來組織表徵,例如相對於房間的位置或參考物體的位置,以維持穩定的定向感。這些不同的神經元群體在神經活動空間中形成平行的圓環,各自承擔不同的功能。當一切正常運作時,它們協調一致地工作,為我們的體驗提供穩定性。然而,若遇到令人迷失方向的情況,例如被原地旋轉或蒙眼移動,其他機制便會介入。在這種情況下,其中一種表徵會保持固定,如同內在的指南針,幫助維持對環境的感知,而其他神經元則會重新調整自身以反映這種變化,使我們確信自己仍然處於正確的定向狀態。
空間是我們經驗的載體,而大腦以精確的幾何形狀編碼其結構,這為理解我們的認知過程開啟了新的途徑。大腦活動的幾何學與拓撲學研究是一個新興領域,結合了數學、數據科學以及最先進的生物工程技術。透過這些技術,我們能夠根據基因特性識別不同類型神經元,例如興奮性、抑制性和多巴胺能神經元,並對其進行基因改造以表達螢光蛋白,從而能夠即時觀察和控制它們的活動。這些方法正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大腦如何建構其內在的導航地圖。每一項發現不僅有助於解碼記憶與定向的生物學基礎,也為神經科技、人工智能開闢了新的應用前景,甚至可能在未來用於治療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這些疾病會導致大腦地圖的退化。例如,一項研究發現,阿茲海默症的早期階段可能與抑制性神經元的損傷有關,這會引發神經迴路的異常,進而影響記憶和空間感知能力。此外,人工智能和大腦繪圖技術的結合,例如利用AI創建大腦地圖,正為理解阿茲海默症和自閉症等神經系統疾病提供新的工具和希望,並可能加速開發更有效的治療方法。